如何买茶

网上难买好茶,流量、包装成本高致茶质缩水,还不乏不懂茶的网红做低价低质茶,劣币驱逐良币;线下实体店成本高且常无标价、售价虚高。

选茶可参考个人价格基准:几毛 1 克是普通款,1 元 1 克属中等有特色,2 元 1 克已是较好水准,贵价茶可少量尝,需避开山头茶、营销茶及多年老茶。存茶 3-5 年足够,过久(如 10、20 年)会味淡甚至只剩木味,“越陈越香” 是伪命题。

1,自己的价格基准

网上很难买到好茶!确实,现在流量越来越贵,包装越来越精致,反而茶叶的品质不怎么样了。

但是,线下实体店,你就能买到好茶吗,也不一定,线下需要房租、装修,成本也很贵,而且线下的茶叶大部分没有标价,也就是来的人不同,老板卖的价不一样。而且普遍卖价都很高,动不动就一千、二千一斤。

反正,喝茶这个事,挺费神的。

分享一个简单的从价格的纬度来判断茶叶的品质。

个人的角度,2元1克就是比较好的了;

  • 几毛1克,比如这个中粮的白牡丹,安华黑茶,21年的寿眉,黄金茶等,市面上的茶大部分都在这个范围。
  • 1元1克能买到中等的,有点特色的了; 比如陈年祁门安茶、陈年六堡茶、正岩乌龙茶
  • 2元1克就是比较好的;比如当年的南广头春头采的白毫银针、特级一等的黄山毛峰、 明前一级的碧螺春
  • 比较贵的是,最高等级的碧螺春 5元1克,20元1克的金骏眉,等等,可以少量尝一尝。

个人日常饮用,2元1克,应该是足够了。当然,大家需要建立自己的价格基准,高于这个价格就要多考虑一下。

再就是建议,就是不要买那些,山头茶、营销茶、存了20年的老茶、一些奇奇怪怪的概念茶,这些呢碰都不要碰。

喝茶不怕贵,就怕买了还不喜欢喝,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越存越多,喝也喝不完,自己家都快成仓库了。

2,贵一倍的价格,肯定不能带来明显的口感差异。

茶叶一般是采摘早的贵,但是采摘相差几天,相差5天,价格可能相差一倍,特别是绿茶。这就看个人是不是非得要喝最早采摘的了。其实口感相差不会太多,往往多花一倍的价格,带来的体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能给只有微小的区别。

洞庭山碧螺春明前茶等级划分

 

 

3,要不要存茶

存茶的一样在于,

1,茶多酚继续被氧化,苦涩变成醇厚,产生酮类物质。比如生普,白茶

2,存放让微生物继续发酵,产生新的口感。比如熟普,黑茶等

3,高温焙火的茶,需要散火气。比如乌龙、安茶、六堡等

这都是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存个3-5年就不建议,继续刻意再存了。

因为,你要知道存茶也有弊端,比如越陈越香就是一个伪命题,茶叶的香气物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都会挥发。另外,茶多酚也会慢慢被氧化,和红茶一样了,期间能带来多少对人有益的物质呢。再者,家庭存储茶叶的环境达标吗,这也是个问题。

个人不反对存茶,但是现在有点营销过度了,市面上动不动就是10年、20年的老茶,多么多么好。

茶应该是越存越不好喝才对,存个10年、20年,就不好喝了,香气和味道就比较淡了。存个50年,茶香和茶的滋味都没味了,还喝什么?

无论什么茶,存放时间过长都会只有一个味道,就是木头的气味。

 


做茶其实是个挺慢的事儿,可这茶一搞到线上卖之后,电商得赚钱呀,弄流量也得花钱。结果这茶就成了专门用来赚钱的东西。他们把钱都拿去买流量,请大师帮忙说好话,搞包装,还找网红。那在茶叶上能花的成本还有多少?

等大家发现电商卖茶能挣钱,越来越多不懂茶但是会弄流量的网红团队就进来了。开始直播吆喝,卖最便宜的茶,弄最好看的包装,说最吸引人的卖货话,就是不管茶叶的质量咋样。

这么一来,劣币把良币都给挤跑了。原来好好做茶的人,包括一些大品牌,也慢慢撑不住了,于是AB茶、渠道茶就出现了。价格战没完没了,茶叶质量越来越差,运营包装的成本倒是越来越高。

你还能指望在网上买到好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