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井茶(古)
提及龙井茶,几乎无人不晓——它是绿茶界的“头把交椅”,是古今十大名茶的“常驻嘉宾”,更因乾隆皇帝的四次江南品鉴,从地方好茶跃升为皇室贡茶的巅峰。今天,我们就从历史渊源、传说故事、香型产区到古名茶总结,全方位拆解这款“国民绿茶”的前世今生。
一、乾隆与龙井:不是传说的“皇室代言”,成就贡茶巅峰
很多人好奇:龙井与乾隆的渊源,是后人编撰的故事吗?其实与“康熙命名碧螺春”的存疑不同,乾隆与龙井的关联有明确的历史脉络——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亲临杭州龙井山,正是这四次“皇家打卡”,让龙井从“地方名品”走向“全国闻名”。
在此之前,龙井虽在杭州本地受欢迎,却未跻身顶级贡茶。而乾隆的青睐,直接将其推上巅峰:他不仅品鉴龙井,更留下“采茶轶事”,让龙井成为清朝最具代表性的绿茶之一。要知道,每个朝代的贡茶都折射着当时的制茶工艺与皇室偏好——唐朝盛行蒸青贡茶(如顾渚紫笋),宋朝追捧紧压龙团凤饼,到了清朝,炒青工艺成熟,龙井、碧螺春这类“鲜爽型炒青绿茶”成为主流,而乾隆的“代言”,恰好让龙井在众多炒青绿茶中脱颖而出。 如今即便不喝茶的人,提及绿茶也能脱口而出“龙井”,这份国民度的根基,正是当年乾隆赋予的“皇家背书”。
二、龙井起源:从北宋禅茶到明朝定名,千年茶脉的萌芽
龙井茶的源头,藏在杭州西湖畔的群山里,最早可追溯至北宋,与一位僧人、一段禅意时光密不可分。
1. 北宋:辨才法师与“龙井种茶”的开端
北宋时,西湖天竺寺有位名僧叫辨才法师。他因住持事务繁杂,想寻一处清幽之地清修,最终选中了西湖边的龙井山——这里有一口常年不干涸的“老龙井”(传说井水与大海相通,故名“龙井”),环境静谧,正合修行。
古代寺院多有“寺前种茶”的传统(既供僧人饮用,也可待客),辨才法师便从上天竺山带来茶苗,在龙井山的狮子峰下栽种。这便是龙井山种茶的开端,而狮子峰,也成为后来西湖龙井的核心产区——如今我们说“狮峰龙井”,其历史根源就在这里。 当时苏轼曾两度任职杭州(先任通判,后任太守),与辨才法师交好,大概率喝过这里的茶。
苏轼在《白云茶》中写“白云峰下两枪新”,“白云峰”即上天竺山的山峰,彼时这里产“白云茶”“宝云茶”,虽属贡茶,却还没有“龙井茶”之名——“龙井”当时只是地名,茶以“白云”“宝云”命名。
2. 元明:从诗句记载到正式定名
元朝时,龙井茶的名气渐长,有诗句写道“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这句诗后来常被用于龙井宣传,既点明了龙井“黄金芽”的特质,也道出“明前茶为佳”的规律(古人早已发现节气与茶质的关联),只是仍未直呼“龙井茶”。
到了明朝,龙井茶终于有了正式名称。明代高濂在《论茶品》中记载:“龙井山中仅有一两家采用炒法(原文“草法”为笔误),制成炒青绿茶,此时龙井山的龙井茶不过数十亩。”这段记载不仅定名“龙井茶”,还明确了其“炒青绿茶”的工艺属性——要知道,明朝是炒青工艺普及的时代,龙井的“炒青”属性,也为它后来的风味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龙井,虽已得名,却产量稀少,仅限龙井山周边小范围种植,尚未形成规模。
三、乾隆采茶传说:十八棵“御茶”的故事,真真假假?
龙井真正“火遍全国”,离不开乾隆的“采茶传说”——这个故事虽带传奇色彩,却为龙井注入了浓厚的皇家底蕴。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来到龙井山胡公庙前的茶园,恰逢早春采茶季,便兴致勃勃地与茶农一起采茶。不料刚采了一把,京城急报传来:太后生病,催他速归。乾隆是有名的孝子,当即揣起茶叶,星夜赶回京城。 回到宫中,太后见他归来,心情大好,病已好了大半。聊天时,太后闻到乾隆身上有股清雅茶香,乾隆才想起兜里的茶叶——因未经炒制,茶叶在怀中捂了一路,已氧化发黑。他赶紧取出,让人冲泡,太后喝后,觉得香气独特、通体舒畅,连连称赞“好茶”。 为了纪念这段轶事,乾隆下旨将他采茶的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这便是如今杭州龙井山“十八棵御茶”的由来。
不过要说明的是:现在的十八棵御茶并非当年的原树,而是后人补种的,更多是象征意义。 故事的后半段(如“茶叶发黑仍能喝”“太后喝后痊愈”)或许有夸张成分——毕竟未经炒制的鲜叶氧化后,风味和卫生条件都难保证,侍从大概率不会让皇帝带着“捂黑的茶叶”回宫。但“乾隆亲临龙井采茶”的核心情节,结合他四次到杭州的史实,可信度较高。正是这个传说,让龙井彻底与“皇室”绑定,成为当时的“贡茶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喝的龙井,与现在的龙井风味未必相同——当年的炒青工艺尚未精进,而如今龙井的“兰香”“栗香”,是后世工艺优化的结果。
四、龙井香型:兰香为贵,而非“板栗香、豆香”?
很多人提到龙井,会说“有板栗香、豆香”,但实际上,高等级龙井的核心香型是“兰香” ——这才是符合文人雅士与皇室审美的“清雅之香”。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板栗香、豆香是“炒青绿茶的共性”——多数炒青绿茶(如碧螺春、日照绿茶)在炒制时,若火候稍重,都可能出现这类香气,不够独特;而兰香是龙井“优质风土与精湛工艺”的结合体——只有核心产区(如狮峰)的茶树,在清明前采摘,经“低温慢炒”工艺,才能析出这种“幽幽兰香”,清淡不俗,更显高雅。
乾隆作为皇室,品味偏向雅致,自然更青睐兰香而非直白的板栗香、豆香。如今市场上,很多龙井因原料等级低(如雨后茶、非核心产区茶)或炒制火候不当,只能呈现板栗香、豆香;而真正的明前狮峰龙井,兰香才是其“灵魂标识”。
五、龙井产区:从“狮龙云虎”到如今的“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的核心产区,历来有“狮、龙、云、虎、梅”之分,但这个划分有个演变过程:
- 民国时期(1921年):农商部注册的老字号是“狮、龙、云、虎”四字,无“梅”。
- “狮”:狮峰山及周边的棋盘山、上天竺一带(海拔较高,风土最佳);
- “龙”:龙井村、满觉陇一带(进入龙井山的必经之地);
- “云”:云栖、五云山一带(当时算偏远产区,与现在“梅家坞”的范围不同);
- “虎”:虎跑泉周边(因“虎跑水配龙井茶”的说法,产区知名度高)。
建国后:才在“狮龙云虎”基础上加入“梅”(即梅家坞),形成如今“狮龙云虎梅”五大核心产区。 这些产区看似分散,实则距离很近——就像杭州出租车师傅的笑话:“龙井村里直线距离1公里,绕山过去要1个多小时”,因多为山地,虽直线距离近,却需盘山而行。也正是这种“小范围、多山地”的风土,造就了西湖龙井的独特品质——如今西湖龙井的核心产区面积仍不大,产量有限,这也是“明前狮峰龙井”价格高昂的原因之一。
六、古十大名茶总结:从唐至清,贡茶里的时代印记
梳理完龙井,我们也顺带总结“古代十大名茶”——它们并非一成不变的名单,而是贯穿唐至清的“贡茶缩影”,折射着不同时代的制茶工艺与饮茶文化:
朝代 | 代表性贡茶 | 时代特征 |
---|---|---|
唐朝 | 蒙顶茶(仙茶)、阳羡茶(天子珍藏)、顾渚紫笋茶(贡茶院专属) | 蒸青工艺为主,贡茶制度初兴;顾渚紫笋成就陆羽《茶经》 |
宋朝 | 龙团凤饼(紧压贡茶) | 斗茶文化盛行,贡茶极尽奢华;茶文化传入日本、韩国 |
明朝 | 边销黑茶(维稳边疆)、红茶(飘洋过海入欧洲)、龙井(初得名) | 炒青工艺普及;茶叶兼具“边疆用途”与“海外贸易属性” |
清朝 | 龙井、碧螺春(炒青绿茶)、普洱茶(满族皇室解腻茶) | 贡茶品类最丰富;皇室偏好推动绿茶、普洱茶发展 |
古代十大名茶与现代十大名茶,仅有碧螺春、龙井、普洱三者重叠,但内涵已不同:比如古代龙井是“小范围种植的贡茶”,现代龙井是“规模化生产的国民绿茶”;古代普洱是“边销茶”,现代普洱是“收藏与品饮兼具的茶类”。
而在所有古名茶中,唯一传承至今、味道与形态未变的只有正山小种——其他茶或工艺改良(如部分绿茶变红茶),或产区变迁,唯有正山小种的“烟熏风味”与“小种工艺”,保留了古代红茶的核心特质。
了解这些,不仅是知道“一款茶的故事”,更是读懂中国茶“从皇室贡茶到国民饮品”的演变脉络——这才是茶文化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