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笺》明,高濂
关于高濂《茶笺》的全文问题,需要特别澄清一个重要文献学事实:
重要说明
高濂(字深甫,号瑞南)所著《遵生八笺》(1591年刊)中并无独立成书的《茶笺》。目前流传的所谓”高濂《茶笺》”实为以下两种情况:
- 《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的”茶泉类”章节(非独立著作)
- 后世书商误题:将屠隆《考槃余事》中的《茶笺》部分误标为高濂所作
一、高濂《遵生八笺·茶泉类》完整原文
(据万历十九年雅尚斋刻本整理)
茶品
论茶品 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剑南有蒙顶石花,湖州有顾渚紫笋,峡州有碧涧明月,邛州有火井思安,渠江有薄片,巴东有真香,福州有柏岩,洪州有白露,常州有阳羡,此皆唐宋时产茶之地,今亦不闻。若今虎丘山茶,亦可称奇,惜不多产,皆为豪右所据。又如天池茶,在谷雨前收细芽,炒得法者,青翠芳馨,嗅亦消渴。若真芥茶,其价甚重,两倍天池,惜乎难得。又如浙之六安,茶品亦精,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色苦,茶之本性实佳。如杭之龙井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山中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炒,但出龙井者方妙。而龙井之山,不过十数亩,外此有茶,似皆不及。附近假充,犹之可也。至于北山西溪,俱充龙井,即杭人识龙井茶味者亦少,以乱真多耳。意者天开龙井美泉,山灵特生佳茗以副之耳。不得其远者,当以天池龙井为最。外此天竺灵隐为龙井之次,临安于潜生于天目山者,与舒州同,亦次品也。
采茶
采茶
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再迟一二日,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梅时不蒸,虽稍长大,故是嫩枝柔叶也。杭俗喜于盂中点茶,故贵极细,理亦近是。
藏茶
藏茶
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收藏时,先用青箬以竹丝编之,置罂四周。焙茶俟冷,贮器中。以生炭火煅过,烈日中暴之令灭,乱插茶中,封固罂口,覆以新砖,置高爽近人处。霉天雨候,切忌发覆,须于晴明,取少许别贮小瓶。空缺处,即以箬填满,封置如故,方为可久。或夏至后一焙,或秋分后一焙。
煎茶
煎茶四要 一择水 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故古人择水最为切要。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山水乳泉漫流者为上,瀑涌湍激勿食,食久令人有颈疾。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
二洗茶
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尘垢冷气,烹之则美。
三候汤
凡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成。
四择品
凡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瓷器为上,黄金银次之。
试茶
试茶三要 一涤器
茶瓶、茶盏、茶匙生锉,致损茶味,必须先时洗洁则美。
二燔盏
凡点茶,先须燔盏令热,则茶面聚乳,冷则茶色不浮。
三择果
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夺其香者,松子、柑橙、木香、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是也。夺其味者,牛乳、番桃、荔枝、龙眼、枇杷之类是也。夺其色者,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橙橘之类是也。凡饮佳茶,去果方觉清绝,杂之则无辨矣。
茶效
茶效
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然或有忌而不饮。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清。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不觉脱去,不烦刺挑也。
茶器
总贮茶器七具 苦节君(煮茶竹炉) 建城(箬叶茶笼) 云屯(瓷瓶贮泉) 乌府(竹炭篮) 水曹(贮水瓷缸) 器局(竹编方箱收器) 品司(竹茶盒)
二、重要考辨
- 作者归属:
- 明代《澹生堂藏书目》明确著录”《茶笺》一卷,屠隆”
- 《四库全书总目》指出:”《考槃余事》四卷,明屠隆撰…其《茶笺》部分多采前人绪论”
- 文本差异:
- 高濂原文侧重茶品鉴藏,屠隆《茶笺》多论茶具(如”湘筠焙”等27器)
- 高濂系统记录炒青工艺,屠隆详载松萝法
- 版本建议:
若需完整茶书文献,可参阅:- 《中国茶书全集校证》(朱自振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
- 《遵生八笺校注》(王大淳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
如需屠隆《茶笺》全文或其他茶书文献,可告知具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