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乳贡茶
类别: 茶叶知识
元朝的贡茶 “石乳茶”,并非独立起源的茶品,而是承续宋代贡茶传统、又融入武夷茶区特色的产物。其背后不仅藏着茶类工艺的传承与演变,更折射出封建贡茶制度对底层百姓的压迫。要理清石乳茶的全貌,需从 “宋代起源” 与 “元代发展” 两大阶段展开,同时明确其核心属性 ——蒸青绿茶,而非后世的乌龙茶。
一、宋代石乳茶:北苑贡茶的 “壑源珍品”
石乳茶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代,且从诞生之初就与 “贡茶” 身份绑定,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 “北苑体系、壑源产地、高品评价” 三大要点:
1. 文献记载:北苑贡茶的 “石崖之品”
宋代熊蕃所著《宣和北苑贡茶录》(中国古代重要的贡茶专著)中,明确记载了石乳茶的源起与形态:“丛生石崖,枝叶尤茂,别号‘石乳’”。这句话不仅点出 “石乳” 之名的由来(生长于石崖间,形似石中滋养的乳芽),更直接将其归为 “北苑贡茶” 的品类之一 —— 北苑贡茶是宋代贡茶体系的核心,以建州(今福建建瓯、建阳一带)为核心产区,代表当时茶叶品质的最高标准。
2. 产地辨析:非武夷,乃壑源(今建阳)
需特别注意的是,宋代的石乳茶并非产自武夷山,其核心产地是 “壑源”(今福建建阳境内),且地理位置紧邻北苑贡茶院。北苑贡茶院是宋代官方设立的核心贡茶制作机构,壑源作为毗邻产区,因地理环境适宜茶树生长,成为北苑贡茶的重要补充产地,石乳茶便是壑源产区的代表性贡茶品种。
3. 皇室评价:宋徽宗眼中的 “味之全”
宋代对石乳茶的最高评价,来自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亲自撰写茶书的皇帝,宋徽宗对茶叶品质的评判极具权威性。他在书中直言:“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
这句话的核心含义是:茶叶的价值以 “滋味” 为首要标准,而 “香气馥郁、滋味甘甜、口感厚重、茶汤顺滑”,是 “滋味完备” 的四大要素;纵观天下茶叶,只有北苑(核心产区)与壑源(补充产区)的茶品(含石乳茶),能同时满足这四大标准。
此外,宋代名臣丁谓(曾主导北苑贡茶改良)也在其茶学论述中盛赞石乳茶:“石乳出壑源断崖缺石之间,盖草木之仙骨。” 这句话既明确了石乳茶的产地(壑源断崖处),又以 “草木仙骨” 比喻其珍贵 —— 并非简单形容 “像石缝流乳”,而是强调其生长环境的独特性(悬崖奇石间的养分),赋予其 “山野灵气凝聚” 的特质,也纠正了后世对 “石乳” 之名 “望文生义” 的直白理解(仅关注 “乳” 的形态,忽略 “石崖生长” 的核心背景)。
二、元朝石乳茶:武夷产区的 “皇家新宠” 与工艺传承
到了元朝,石乳茶的 “产地” 与 “官方地位” 发生了关键转变 —— 从建阳壑源迁至武夷山,从北苑贡茶的 “分支” 变为元朝皇家专属的 “武夷贡茶”,但核心制作工艺仍延续宋代传统。
1. 产地迁移:从壑源到武夷山九曲溪
元朝石乳茶的崛起,与一位名叫 “高兴”(人名,取 “高高兴兴” 之意)的官员直接相关。根据《武夷志》《茶史》等文献记载:
- 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 1279 年),时任浙江省平章政事的高兴路过武夷山,发现九曲溪畔的茶树生长环境独特(岩崖环绕、溪水滋养),遂亲自监制了数斤 “石乳茶”,将其作为贡品献给元世祖忽必烈。
- 忽必烈对这款茶的滋味、香气极为喜爱,石乳茶自此成为元朝皇家的 “御用茶品”。
- 至元十九年(公元 1282 年),为稳定贡茶供应,高兴进一步下令让崇安县令(武夷山属当时崇安县管辖)亲自督办贡茶制作,规定 “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 即每年需进贡 20 斤石乳茶,专门负责采摘、制作的茶农达 80 户。
- 随着贡茶需求的固定,元朝官方最终在武夷山九曲溪畔设立 “御茶园”,这也是武夷山历史上首个官方专属的贡茶生产机构,石乳茶成为该御茶园的核心贡茶品种。
2. 工艺传承:沿用宋代 “龙团凤饼”,属蒸青团茶(绿茶)
- 蒸茶:将新鲜采摘的茶芽(以芽尖为主)放入蒸具中蒸熟,破坏茶叶中的酶活性,这是 “蒸青绿茶” 的核心工艺特征(区别于炒青绿茶的 “高温炒制”);
- 捣烂:将蒸熟的茶叶放入石臼或茶碾中捣烂,制成茶泥;
- 榨汁:榨取茶泥中多余的茶汁(减少苦涩味,让茶饼口感更醇厚);
- 干燥:将榨汁后的茶泥晾晒或烘干,去除水分;
- 研磨:将干燥的茶泥研磨成细腻的茶粉;
- 压模成型:将茶粉填入龙凤纹等模具中,压制成茶饼,即 “蒸青团茶”(与宋代龙团凤饼的形制一致)。
3. 品质特色:武夷茶的 “岩骨花香” 与 “乳香”
元朝的石乳茶虽沿用宋代工艺,却因武夷山独特的 “岩茶环境”(丹霞地貌、岩石缝隙土壤、云雾多),形成了区别于宋代壑源石乳的特色:后人形容其 “像石缝中流出的乳汁,是草木的精华”,核心在于其香气中融入了武夷山茶区特有的 “岩骨花香”—— 即岩石的矿物质感与茶树自然的花香交织,同时保留了 “乳香”(因生长环境湿润、茶芽肥嫩,冲泡后带有类似乳脂的温润香气,故又名 “石乳香”)。
这种品质特色,也让石乳茶成为早期武夷岩茶名丛的代表 —— 尽管它是蒸青绿茶,但 “岩韵” 的雏形已在其中显现(后世品鉴武夷岩茶的最高境界 “岩韵”,虽难以言传,但正岩石乳茶的 “岩骨花香”,被认为是 “岩韵” 最早期的具象表现之一)。
三、关键辨析:石乳茶的茶类属性与历史误区
在梳理石乳茶时,需明确两个核心误区,避免与后世茶品混淆:
1. 元朝石乳茶是 “蒸青绿茶”,非 “乌龙茶”
乌龙茶(如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肉桂)的核心工艺是 “半发酵”,这一工艺成熟于明清时期;而元朝石乳茶的工艺是 “蒸青 + 压饼”,属于典型的 “蒸青绿茶”—— 通过蒸制破坏酶活性,全程不发酵,保留茶叶的鲜爽感,与宋代龙团凤饼、唐代蒸青茶饼的工艺一脉相承。
2. 宋代石乳≠现代武夷岩茶石乳
现代武夷岩茶中也有 “石乳” 品种(属乌龙茶),但与宋元时期的石乳茶并非同一概念:
- 宋元石乳:蒸青绿茶,以茶饼形式存在,属贡茶体系;
- 现代石乳:半发酵乌龙茶,以散茶形式存在,是武夷岩茶名丛之一。
二者仅共享 “石乳” 之名,工艺、茶类、品饮方式均完全不同。
四、制度阴影:献茶者 “高兴” 与茶农的 “苦难”
元朝石乳茶的 “皇家荣光”,背后是底层茶农的深重苦难。推动石乳茶成为皇家贡茶的官员 “高兴”,虽因 “献茶有功” 获得朝廷认可(自身 “高兴”),却被后世钉在 “剥削者” 的耻辱柱上:
根据《武夷志》记载,元朝为管控全国茶叶生产与税收,设立了 “榷茶提举司”,而武夷山御茶园的设立,更是将贡茶的负担直接转嫁到当地茶农身上 ——“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意味着 80 户茶农需专门为 20 斤贡茶劳作,且贡茶采摘标准严苛(需芽尖)、制作流程繁琐,茶农不仅要免费提供劳动力与茶材,还需承担制作失误的风险(若贡茶品质不达标,可能面临惩罚)。
这种压迫并非个例:从宋代蔡襄推动北苑榷茶制度、改良龙团凤饼(加重茶农负担),到元朝高兴父子主导武夷贡茶(耗尽茶区资源),贡茶制度的本质始终是 “皇室私欲优先,百姓生计为代价”。正如后世评价:“高兴献茶,皇家欢心,茶农苦辛”,他的 “功” 是建立在茶农的 “苦” 之上,这也是元朝贡茶制度被后人诟病的核心原因。
结语
元朝石乳茶,既是中国茶史中 “工艺传承” 的见证(宋代蒸青工艺在元代的延续),也是 “贡茶制度” 的缩影 —— 它从宋代壑源的 “北苑珍品”,变为元朝武夷的 “皇家御品”,品质虽有提升,却始终未脱离 “剥削底层” 的本质。如今我们谈论石乳茶,不仅要关注其 “岩骨花香” 的品质、“蒸青绿茶” 的属性,更应看到:每一片贡茶的背后,都是无数茶农的血汗,这也是这段茶史最值得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