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君山银针
一、君山银针——黄茶独特代表
君山银针是官方版的十大名茶当中唯一的一款黄茶。君山银针是一款小众茶,但是在黄茶这一类茶中,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黄茶的代表。
二、产地与美丽传说
君山银针产自湖南的岳阳,大家都知道岳阳有洞庭湖和岳阳楼吧。在洞庭湖中间和岳阳楼遥向相对有一座小岛叫君山岛,君山银针就产自君山岛。传说君山岛原是昆仑山顶的一块石,被海风飘至洞庭湖。面积不到 1 平方公里,很小。
君山岛什么时候开始产茶呢?据说啊,君山茶始于远古神话时期,就已经有茶了。相传,这个君山上的这个茶,播下第一颗茶种的茶的是舜帝南巡的时候,由娥皇女英播下的,娥皇和女英是舜的两位老婆。娥皇女英播下的这个君山茶,你可能不知道,但是“湘妃竹”你应该听过。当时舜帝南巡,在这里去世了,驾鹤西归,娥皇女英痛哭不止,泪水滴落在竹子上,留下了斑斑痕迹,这种竹子便被称为“湘妃竹”。这里的茶叶就是君山茶,和湘妃竹一样出名。君山茶在唐朝的刘禹锡的这个诗里当中有提及啊,“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就是对君山岛的一个描述。
你会发现我们很多地方,都夹杂着这些的传奇故事,我们就权当一听,喝茶的时候大家作为闲谈之姿,茶姿。
另外一个传说,也是传说。在初唐的时候,在君山岛上有一个白鹤寺,白鹤寺里有个白鹤真人,是一个道家修行的地方。白鹤真人从外地云游回来以后,带来的茶苗。感觉这个传说更靠谱,因为现在君山上还有白鹤寺,白鹤井,所以说这个茶也叫白鹤茶。倒是挺符合逻辑,比娥皇女英的传说靠谱多了。反正都没法考证了,权当故事听。
三、历史记载与演变历程
不过,有文字记载的,比较靠谱的是在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当中的话,说“湖南有衡山,岳州有灉湖之含膏。”岳州就是岳阳,灉湖就是现在的岳阳的南湖,“灉湖含膏”是当时唐朝的 14 种贡茶之一。据茶叶史料记载:当时文成公主带去的茶叶叫“灉湖含膏”,既然这款茶都随着文成公主入藏了,都已经传播到了西域,可见在唐朝的时候,这一款贡茶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你一听这个名字就有点像唐宋时期的那种茶膏,类似龙团凤饼,很符合当时很符合当时的这种制茶的这种形式。
并且在同时期的唐朝的湖南人,齐己,他是一个僧人,他也写过一首诗,就是诗的名字就是《谢灉湖茶》。什么意思呢?就是喝到了灉湖茶,然后的话,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心情。“灉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意思就是说寻常人家是喝不到这种茶的。“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我们从他这个诗里当中提几个关键词啊,具体表达的意思这个大家不用过多的去追溯。第一,他说到了这个蜡面香,蜡面香是指的那时候的茶的形制,接近于团茶的那种形制。第二,烹色带残阳,夕阳黄色的。茶汤就像夕阳的黄色。有点意思吧,所以说那时候还是绿茶,但是汤是黄的。
所以说从这点上来讲的话,我们可以逆猜一下,就是说是不是那个时候的话就已经有黄茶这种茶出现了呢,最起码颜色类似,它既然说烹色带残阳。因为那时候是没有红茶的,只有绿茶。残阳的颜色更是一种橙黄、金黄或者金红的这种颜色。绿茶能泡出黄茶茶汤来,也有这么一种可能,就像我们现在的这种绿化现象、黄化现象的一些茶叶一样。有可能当时就跟现在的这个绿茶里边的那个黄金叶一样,泡出来一看那个芽都是黄颜色的,它也是一种这种属于茶树的变异,也有这种可能。
到了宋朝的时候的话,“灉湖含膏”这款茶呀,逐渐演化为白鹤茶、黄翎毛,一听这个名字,就感觉特别有宋朝人的那种诗意。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白鹤寺出来了这个白鹤茶,能相互进行一个印证,算是吧。
到了宋朝以后的话,他的名字由白鹤茶到黄翎毛,就有点像我们刚才说到的残阳的这种色泽,它茶名当中就已经出现黄字了。有没有可能这种微黄的黄翎毛到了宋朝的时候,出现了黄茶的这种雏形呢?或者它就是从灉湖含膏的这种带残阳的这种颜色当中,慢慢的演变成了黄茶?都有这种可能,您可以展开联想。
到了明朝以后,所有的茶重新回到统一起跑线,开始重新再演绎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话,确实无疑才算是绿茶到黄茶进行了一个转变。
明朝的时候,关于茶叶的一个重要的著作,许次纾的《茶疏》中有说到,“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因为不善制造,才造成这种黄叶、黄汤。因为想做绿茶来着,手艺不行,不善制法,食铛就是自家做法的锅,就开始用大火炒、烘,然后的话没弄利索,相当于时间没掌握好。该出锅的时候忘了,然后就给焖黄了,结果就出现了这种水热的氧化,转变成了黄叶黄汤。
其实,在漫长的茶叶演变的进程当中,很多茶叶的产生都是无心茶柳,都是一些美丽的错误,才诞生了这茶。
到了清朝,君山银针的正式命名才出现。清朝的清代江县《潇湘听雨录》记载:“而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第一,虽与银针雀舌诸品校,未见高下,但所产不多,不足供四方尔。”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洞庭君山上,我们得到一个信息,这里有有叫毛尖儿的,还有叫雀舌的,又有叫银针的。出现了三款茶,君山银针,君山毛尖,君山雀舌,最起码君山银针这个名字出现了。第二说银针产量并不多,但是这时候的银针是不是真正意义上我们所熟悉的这个黄茶,这时候的话还得画一个问号。君山岛很小,就那么一个小山儿,所以说在那个山上的话,没有太多的一个产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正式定名的君山银针的黄茶工艺的这么一个定性。1954 年,黄茶君山银针这个芽茶、全芽的茶制作出来的,按黄茶工艺去加工,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黄茶的工艺。
如果说以前的君山银针是按绿茶的工艺制作的,那就是绿茶。同时在定名君山银针的时候,还确定了君山毛尖,它就是绿茶。
中国的这个茶类的取名,它也是有它的独特的点的,一般叫针的都是指的独芽,并且这个芽就跟比较瘦长,就跟那个松针的那种感觉一样。然后一般叫毛尖、毛峰的都是有芽有叶儿的,而毛尖等级比毛峰的等级再稍高一点儿。所以说君山毛尖就是,以芽为主体,稍带点儿小鱼叶儿的这种绿茶。
1954 年颁布了这个定义,然后的话,在 1955 年在制作的时候,整个的君山银针才制作出来了 8 斤。一个茶的品类才制作了八斤,我觉得 800 斤都不多,800 斤的是君山毛尖。这是 1 比 100,到了 1959 年的时候的话,也仅仅到 80 斤,提高了 10 倍。那时候毛尖的话做到了 8000 斤,还是 1 比 100。所以说你看它的产量是非常的少。1959 年的时候就被评为十大名茶了。
后来到了 60 年代以后,工艺进行了一个改良,以前是蒸汽杀青。后边改成了这个锅炒的,进行杀青,我们知道他在唐朝的时候叫“灉湖含膏”,到了宋朝的白鹤茶到黄翎毛,它可能都还是蒸青绿茶,都是蒸青杀青。新中国成立以后,才从蒸汽杀青变成锅炒杀青。一个是锅炒的杀青,再一个就是焖黄的工艺,使它真正成了一款黄茶。
四、发展曲折与定位变化
后来在 90 年代,2000 年之前的时候的话,当地政府重点推广当地的茶叶,就是一茶两类在进行推广,就是很不明晰。就是君山茶既有绿茶、又有黄茶,定位不清晰。这两年才开始要恢复传统。到了 2017 年,才开始推广黄茶之乡,只生产黄茶类的工艺。君山银针近几年才真正成为黄茶的代名词。它走的历程还是蛮曲折的,君山岛本来面积就很小,还推广 2 个茶类,和绿茶去竞争,就没那个必要了。还是不如虽然它小众,能做到黄茶里的江湖老大的话,反而地位会更高。
五、产区扩大与未来展望
现在整个君山茶区,不仅仅局限于君山岛了,因为真正君山岛上的茶,少之又少,绝大部分人喝的君山银针,都未必是君山岛上的茶,太小了,真的就是巴掌大的一地方。这些年,君山银针产区就跟岩茶的产区一样,我们知道以前说正岩茶就是指的武夷山的这个三坑两涧,那现在随着大家都想喝岩茶,喝的人多了,那整个景区都算是正岩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的话,各个茶区都是一样的,范围都在逐步扩大。君山银针也是一样,你就那个迷你的产量,你想把这款茶推广出去,也不太现实。现在又有了这个北港茶区,南湖茶区,以及这个桃花山景区,把好几个乡镇都给它囊括起来了,形成了整个君山银针的茶区。
这些茶区,都在专注做君山银针,大家都在想办法把君山银针去做好。现在的黄茶,大家对它的了解还是比较少,真正喝黄茶的人也比较少。如果说从君山银针这一块儿,我们大家也能开始喜欢上喝黄茶。如果你喝绿茶的时候的话,它有胃的一个负担,比方说胃比较寒凉,那你就可以喝点儿黄茶。黄茶它是微发酵,有了这种焖黄的工艺,使这个茶性由寒凉变得温和。
六、工艺特点与品鉴之趣
它的主要工艺,就是摊晾,杀青,完了以后一定要有个包起来焖黄的过程。在这个闷黄的过程当中,茶多酚的在湿热的作用下进行了一种慢慢的氧化,生成了茶黄素。所以说你喝出来的茶汤才是黄汤的,绿茶讲究三绿,那黄茶讲究三黄。
极品的君山银针,我们用玻璃杯去冲泡的时候可以三起三落,特别好看。一般在玻璃杯里放三克茶叶,注水一半,然后茶稍微浸润一下,然后再注八分满,再找个盖子盖起来,用玻璃杯给它焖一下,焖上三分钟,它就能三起三落,往复的悬浮,一会儿上去,一会儿下来,一会儿上去,又下来了,大家不妨去试一试。
君山银针的茶香主要也是以栗香为主,因为它是全芽制作,所以说比较鲜嫩。鲜爽度,包括这个毫香都有。醇和不苦寒,黄茶又比较助消化,对我们的胃没有太多的一个刺激作用。多喝点儿黄茶的话,也不失为喜欢喝这种有颜值的茶的另外一种选择。
君山银针,大家有机会去逛岳阳楼,到君山岛上去玩的时候,不妨好好体验体验,也是一款非常有名的茶,十大名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