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

1 贵州茶的现状与特点

贵州的茶,跟江西这个命运有点同命相连的意思。贵州是全国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少污染特别干净的一个制茶的大省。

但是这里的茶那么纯净,那么干净,但就是还是也跟江西一样,不怎么出名,一提到这个地方,你可能想到的不是茶,而是酒。

贵州这个地方的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这种地方是特别适合种茶的一个地方。大山深处的茶保留了原生态,气息特别好。然而这里的茶叶,因为外界的交通不是很便利,导致茶产业大而不强。

贵州重点打造的是叫三绿一红,出组合拳,和江西的茶类似,江西茶是四绿一红。第一款是都匀毛尖,它是官方的十大名茶之一,都匀毛尖被称为绿茶皇后。再就是湄潭翠芽,绿宝石,这三款都是绿茶。最后一款红茶是遵义红。

唐朝的陆羽《茶经》当中也提到了这里的茶: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播州就是遵义,就说这些地方的茶不容易获得,地处偏远,但是得到以后往往滋味极佳。

说明这里产茶悠久,品质又很高。

贵州偏北,就是遵义这边儿,遵义的代表的就是遵义红茶,还有湄潭翠芽。湄潭翠芽也属于遵义的一个茶区啊,它是下边的湄潭县,这是个地名儿。遵义红是遵义的红茶,湄潭翠芽是湄潭的绿茶,这两款茶。

遵义再往下,还有一个叫凤冈县,凤冈县的绿宝石,这两绿一红都在北边儿,遵义这里。

贵州北边的遵义看来是一个很好的产茶区,唐朝陆羽《茶经》说了,播州这里有好茶。

但是这几款茶,遵义红,湄潭翠芽,绿宝石,都是近期才出名的茶,古代不出名。就是这个地方比较偏远,茶叶虽然一直出现,但是一直以原生的状态出现,尤其是这里又是少数民族居住的一些地方,它的文字记载会少很多。文人墨客也不会跑那么大老远去,交通非常不便利,所以说它的运输就成了很大问题。

现在呢,你去贵州,那交通可以了,真的是发展起来了,所以说贵州茶我们也有幸能够品尝到了,以前那里真不容易。

 


 

 

2 湄潭翠芽的发展历程

先说,湄潭翠芽湄潭翠芽,它是在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前,抗日战争的时候,东部的大城市都沦陷了,整个经济就都从中原搬到了西南大后方。一个大的战略转移,那时候,那时候,云南,贵州,广西,这些地方的话,茶市还是迎来了一个小短时间之内的一个繁荣,云南的滇红也是哪个时候产生的。

就在那个时候,中国现代茶叶史上的第一个科研机构基地就建立在湄潭这个地方,茶叶泰斗张天福,他就在这里工作啊,1940年湄潭实验茶场成立。

到了4几年的时候,在湄潭聘请了是杭州的茶叶师傅,用本地的群体种,按照龙井的工艺加工出来,当时叫湄潭龙井。

新中国成立以后,工艺开始日渐完善,品质也越来越好。当时有领导来视察的时候,就说龙井这个名字一听就是杭州的东西,这个名儿应该改一下,要有自己的特色。

因为,当地的湄江河是湄潭的母亲河,就改名叫湄江茶,非常有地域特点的名字。

到了80年代以后,我们的陈椽老师,说啊,这个名字虽然有地域特点,但是涵盖的太广,整个湄江多长啊,还是不能够体现它自身的这种外形很漂亮,颜色又比较翠绿,这种特点建议叫湄江翠片。

湄江翠片,这个名字一步一步接近于现在的一个名字,名字起的又更具体更形象化了。

近些年来呢,由于这个采摘的标准越来越采越嫩,芽越来越多,含芽率越来越高了,然后政府开始命名为叫翠片改成翠芽了。

湄潭翠芽”,然后就这么出现了,它是一个外形扁平光滑的一款茶,外形有点像葵花籽儿,

就是扁平,为什么当时叫翠片就是这样来的,但是它有浓浓的栗香。

泡完以后,在杯子中根根儿能站立,一个个的像葵花籽儿一样,特别像四川的雀舌呀,蒙顶石花的样子。

这就是湄潭翠芽,特色还很鲜明。

虽然,贵州重点推广的是三绿一红,但是有代表性的还是湄潭翠芽、遵义红和都匀毛尖,你喝完印象更深刻一些。

 


 

3 绿宝石与遵义红的情况

你像那个绿宝石,它是到2000年左右才研制出来的,它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新茶了,因为它的干茶比较紧结,所以说取名叫这个绿宝石。它的核心产区就在这个遵义下边儿的这个凤冈县,因为它比较耐泡,香气重,性价比又高,多数是采用机械化加工出来的,所以说这种茶它具有口粮茶的推广价值。它是这几年作为当地,带动老百姓致富的一款茶吧。

然后这个遵义红,是2008年以后,全国开始喝红茶,遵义这里才开始做红茶。

湄潭茶在40年代在这里生产,当时各种做茶师傅都来了,当时就生产过红茶,就叫黔红。

只是,时光很短暂,然后生产的量也不大,基本上很多人都不知道。

2008年,以后呢,遵义就开始借鉴了各种工夫茶的技术,出现了拿遵义当地的茶青制作出来的遵义红,有的这个采的茶青等级比较高,制作比较精良的红茶也是特别好喝。

但是呢,这个绿宝石也好,这个遵义红也好,没有太鲜明的个性。

这个贵州的茶很干净,就是你喝下去以后,感觉就是非常天然。但是,就是个性不鲜明,正山小种,金骏眉都会有明显的山野气息,你能有一个明显的这个印象。

而贵州的茶喝完以后,气息也很干净,品质也不错,但是你很难用语言去描述它的一个独特的一个特点。所以就不容易推广,那就类似滇红,它能脱颖而出就是高香,条索大,特色鲜明。

所以说贵州的红茶,还需要找出自己独特的定位,要有个性鲜明,要么就不容易推广。在这个茶树品种选择或者工艺方面,需要再研究研究。

 


 

4,都匀毛尖的历史与特色,

但是,贵州还是有这么一款茶是可以好好说一下的,这款茶的名气和品质在当年的十大名茶的评比当中,它有绿茶皇后之称。这就是都匀毛尖茶

都匀毛尖产在贵州的南部,离开遵义了。

都匀毛尖也是在建国以后,评为了十大名茶之一,应该说是实至名归,为什么叫取名叫绿茶皇后呢。就是当时在这个名茶的评比的过程中,它的外形跟碧螺春、狗牯脑茶很像,一喝呢,江浙一带的专家都是给他的分值是很高的,但是为什么说是皇后而不是这个皇帝呢?皇帝我们一想就知道龙井啊,绿茶江湖老大。

它被评为皇后,排在碧螺春之前,外形和碧螺春也非常类似,可见好多人是把它当碧螺春喝的。

你如果真要选2大绿茶,肯定是龙井和碧螺春,碧螺春这类条索细腻,全是小芽,然后有很多小绒毛。但是,它居然能排在碧螺春之前,因为评比的时候是盲评。只有号码,你也不知道这个茶是哪来的,评比完了你才知道,连江浙一带的专家都给出了客观的评定,说这茶,级别很高。所以说当时评出来他就是绿茶皇后,气息干净,鲜爽度高。

黔南的茶的话,史料记载的话,到现在的话,据说也有1500多年的一个历史。

历史上黔南的茶,首推就是都匀这个地方,是被推为黔南茶的一个代表。

唐朝的陆羽说,黔茶,得之,其味极佳。

宋朝记载,说,夷州、播州的以茶,是给土司进献的一个贡品。

宋朝这个普贡,说明,贵州的茶已经往外走了,能从大山里走出来了。

到了元朝,贵州、云南这些地方都是土司自治,只要臣服就行,都是自己管辖。当时土司给元大都进贡的茶,叫雪芽茶。

明朝的时候,黔南的茶,就已经被列为了一个贡茶,最后一个皇帝崇真帝,看这个茶弯弯曲曲的呀,跟鱼钩一样,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鱼钩茶。

到了清朝,都匀的茶变得出名了,在修订四库全书的时候,写进了四库全书里面。这个总编辑纪昀,以前就在都匀担任知府。

都匀毛尖这个名字,真正出现是建国以后。在56年的一个春天,都匀县团山乡的茶叶站,制作的鱼钩茶,寄给毛主席。九天以后啊,回信了信就过来了,然后当地收到信的情况下的话,还收到了16块钱。主席回信中就说建议把这个茶叫毛尖儿,后来就把这个鱼钩茶改名叫毛尖,到现在为止啊。很遗憾,当年毛主席给写的那封信给弄丢了,不知道弄哪去了。

 


 

5 都匀毛尖与其他绿茶的品鉴比较

喝江浙的绿茶,我们品到的就是江南的那种风光雨泥,水光敛艳呀,尤其你喝碧螺春的时候,非常的清淡清甜,带一点点高冷劲。类似柔和之气吧。

喝安徽茶,你感觉它有点粗中有细,细中又有粗,柔中带刚的那种感觉,它有力道,耐泡厚重,滋味儿比较醇厚。

喝贵州的绿茶,尤其是喝都匀毛尖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字就两个字,淳朴。你感受的是山野的那种淳朴,以及茶香的干净,就这种感觉。审评都匀毛尖时,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鲜,

鲜嫩、鲜绿、鲜香,这是都匀毛尖儿。

都匀毛尖儿跟碧螺春对比,都匀毛尖儿的这个品级真的是很高,看干茶的毫、绒啊,比碧螺春都要丰富很多。

它这种茶耐泡度还高,一般你像这种鲜灵的茶,我们知道三道没味儿,它能到五六道。

并且这个茶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点,就是有的时候我们拿玻璃杯去冲,很多茶隔夜以后发黑的。

都匀毛尖,隔夜它不起垢、不发黑,可见这个茶有多么的干净。

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好,都匀这里有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土壤当中也是富硒、富锌的。

茶树品种,当地有一个都匀毛尖儿的群体种叫这个都匀毛尖儿茶的良种,还有贵定鸟王种,算是当地的两个非常不错的本地的品种。

都匀毛尖的外形和工艺,和碧螺春几乎一样,也是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再烘干,跟碧螺春没太大的区别,工艺都很像,所以说你把它喝成碧螺春也一点不为过啊。

 

呼吁多喝贵州茶江西茶

贵州、江西的一些茶,我建议大家多喝,为什么这么说?江浙的茶,产量比较少,就跟阳澄湖的大闸蟹一样,不缺你一个吃客,并且这个地方很富庶。当地政府,都不去主动推动茶叶发展,都是农民自发行为。你自己果农茶,你自己发展去就行了。忙完这个碧螺春,我继续忙枇杷,忙完枇杷,然后秋天忙杨梅,忙完杨梅以后又忙太湖蟹,所以说当地的经济是很富裕的。

这里可不一样,这里你喝到的每一口茶都能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助力,所以说贵州茶、江西茶好好喝一喝。而且贵州茶江西茶,他们都是本地的土种茶种,不像其他江浙茶是引进的新的品种那样,它更多的保留了它的原始风味,你还能喝到那种淳朴的味,没有推广开,不是特别出名,价格还更具性价比,可以多喝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