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大贡茶院御茶园
一、唐代双璧:蒙顶皇茶园与顾渚贡茶院
- 蒙顶皇茶园(618-907)
- 地理坐标:北纬30°01’,东经103°00’,海拔1456米
- 技术特征:采用”石室藏茶法”,将新茶置于青石密室陈化
- 产量数据:唐代年产”雷鸣”、”雾钟”等贡茶约200斤
- 祭祀功能:每年清明前开采,由知县主持祭茶大典
- 顾渚贡茶院(766-907)
- 组织结构:设刺史、押衙、专知官等23种官职
- 生产规模:役工3万,烘焙工场百余所,岁造万串(每串1斤)
- 陆羽贡献:创”三沸法”煎茶,确立”色紫、形笋、香兰、味甘”标准
二、宋代北苑:极致的艺术化制茶
- 工艺解密
- 榨汁去膏:每100斤鲜叶仅得茶膏8斤
- 模具雕刻:使用银模刻龙凤、祥云图案,压力达50kg/cm²
- 成品规格:直径2.5cm,厚0.3cm的茶饼,表面鎏金
- 成本分析
- 人力投入:每饼需40工日,相当当时县令月俸
- 经济价值:欧阳修记载”金可有,茶不可得”
三、元代技术转型
- 武夷御茶园(1279-1368)
- 工艺革新:首创”萎凋-做青”前发酵工艺
- 品种培育:选育”石乳”、”白鸡冠”等名丛
- 产量记载:元至正年间年产茶990斤
四、明代工艺革命
- 炒青技术突破
- 锅温控制:发明”看青做青”技术,温度精准至±5℃
- 工具改良:铁锅厚度从唐时3mm增至8mm
- 香型开发:发展出豆香、栗香等12种香型标准
- 朱权《茶谱》贡献
- 瀹饮法规范:确立”备器-择水-候汤-冲泡”流程
- 器具精简:从28件减至16件
五、清代多元发展
- 困鹿山贡茶(1723-1911)
- 采摘标准:首创”五选八弃”采茶法
- 陈化工艺:地下窖藏3年方可入贡
- 生化检测:茶多酚含量达35%,冠绝当代
- 龙井御茶
- 植株管理:18丛母树实行”三不采”
- 炒制秘技:”抖、搭、捺”等十大手法
贡茶制度的技术遗产
- 现代影响
- 品质标准:形成”色、香、味、形”四维评价体系
- 专利转化:43项传统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
- 基因保护:建立古茶树基因库,保存312个珍稀品种
- 数据对比
- 效率提升:现代制茶效率较宋代提升120倍
- 成分保留:炒青工艺使氨基酸保留率提高40%
这套延续千年的贡茶体系,不仅塑造了中国茶的品质标杆,更在微生物发酵、酶促氧化等领域留下宝贵遗产。当代茶人正运用光谱分析、分子标记等技术,解密这些传统工艺的科学机理,让古老智慧在现代茶业中焕发新生。
5大贡茶院,御茶园
古代皇帝喜欢茶,贡茶就是皇帝排专人监制的茶,而且技术秘而不宣,外人难以知晓贡茶制作方法。
而且皇帝都非常重视这个茶,比如唐朝的贡茶院,皇帝派来的类似省、部级别的干部,前前后后就有 40 个人,就专门盯着这个茶,你说朝廷对他有多么的重视,皇上得多喜欢这个茶。
我们按历史顺序介绍这5个知名的皇帝的茶院。
1,唐朝,四川雅安蒙顶山,皇茶园,不仅是唐玄宗的贡茶,而且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末,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蒙山茶的历史地位应该是第一的。
2,唐朝,浙江省长兴县顾渚山,大唐贡茶院,唐代宗喝顾渚紫笋,这里不仅有贡茶院,而且还有陆羽,据说顾渚紫笋就是由陆羽发现的,他推荐给贡茶院,然后上供给了皇帝,皇帝一喝就给定下来作为贡茶了。而且陆羽,他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写《茶经》的时候也再这一带。
估计贡茶院的技术顾问就是他。
3,宋朝,福建建瓯市北苑御茶园,宋徽宗的龙团凤饼,一年才生产40枚,一枚重半斤,非常浪费。龙团凤饼的制作,大概就是把茶叶压汁,然后倒掉,因为这个时候都是蒸青工艺的绿茶,这个茶多酚估计苦涩,所以他给倒掉了,然后磨成末,再通过什么办法制成膏,最后压成饼,有点类似萃取一样的工艺。做成茶之后,还在饼上雕刻、作画,就是怎么复杂怎么来。 要不一个国家一年也就生成80斤呢。
宋徽宗不是还专门写了本《大观茶论》吗,这里还写了品茶、斗茶的方法,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当时茶的情况,比如喝茶也不是现在的喝法,而是点茶法,就是不停的打末,白色的末为好,反正很复杂。
这老小子除了治理国家不行,其它都研究得比较深奥,他还创造了书法瘦金体。水浒就是记载的他这个时期的事情,最后宋徽宗被抓到金国,国破人亡、客死异乡。
这就是玩物尚志,后来朱元璋一上台就废掉了团茶制度,废团改散,改喝散茶了。朱元璋的儿子,17子朱权写了本《茶谱》,并且提出了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喝茶这种方式。不再是吃茶了,而是喝茶了,茶水分离了。
明朝,朱元璋虽然没有单独设立贡茶院,但是明朝的制茶工艺得到空前发展,除了刚才说的喝茶方式的改变,还有制茶工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就是从蒸青绿茶,变成了炒青绿茶。
炒青工艺使得后来的黑茶、乌龙茶、红茶得到了快速发展,慢慢的,我们不再只喝绿茶了,就有了其它几类茶。后面的茶叶故事就是武夷山的故事了,就有了后来的一座武夷山,半部茶叶史。在炒青的基础上,武夷山才有了半部茶叶史。反正,炒青工艺对于现在的茶来说非常重要。
当然朱元璋没有单独设立贡茶院,并不表示没有贡茶,而且所有皇帝喝的贡茶都不止一款,一般都有10几款,他最喜欢安华黑茶。
这里跳过了元朝啊,
4,元朝,在福建武夷山御茶园 福建武夷山九曲溪,有忽必烈喜欢的石乳茶,岩茶的前身,类似没有炒的乌龙茶。
5,清朝,云南宁洱县 困鹿山古茶园,皇家御茶园,雍正喜欢的普洱就来自这里。
贡茶院、御茶园虽然说是专门为了皇帝而设立,但是也极大的推动的我国茶叶技术和茶文化的发展。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皇帝喜欢什么,民间自然就喜欢什么,皇帝就是风向标,引领我国茶业的发展。
关于贡茶院制度
我国古代呢
从唐朝开始
一直到清末
就一直有贡茶这个制度
而且有贡茶院
贡茶院呢
就是专门为皇帝设的一片区域
然后在这里种茶制茶
然后专供皇帝或者皇室们使用
然后他不仅是用来品饮的
这些贡茶往往也会用来作为祭天之物
我们说,上好是物
下必有甚矣
就是说皇帝你喜欢什么呢
这些大臣嘛
这些民间呢就跟风
皇帝的喜好就是一个风向标
就引领了当时的这个民间呢
饮茶这样一个风向
其实这个贡茶院呢
很大程度上
推动了我国茶叶制度的发展
和茶叶这个技术的发展
像唐朝就有两个
一个是在唐玄宗
唐初就在这个四川雅安的蒙顶山
就是有一个皇茶园
他不仅是作为贡茶
而且是作为天子
既是天地祖宗的专用品
这个茶就一直延续到清末
经历了1,200多年
所以这个蒙山茶呀
在我国的历史地位中应该是第一的
然后唐朝还有一个
到了这个唐代宗
他们就在这个浙江的长兴县
顾渚山这里
建立了一个大唐贡茶院
当时的这个皇帝们非常重视这个茶
这个皇帝派来的
那是省部级这样的干部
就前前后后派了大概有40多个人
就是干嘛呢
就是专门来盯盯做茶这个事情
你说
当时对这个茶的重视到了什么程度吧
然后你像这个它在顾渚山这里
有款茶叫顾渚紫笋
就是唐代宗特别喜欢的这个茶
据说这个顾渚紫笋呢
是当时陆羽发现的
他发现了这个茶
然后他把他推荐给了贡茶院
贡茶院呢上供给了皇帝
皇帝和哎觉得非常不错
就把他定下来做贡茶了
所以说这个在顾渚山这呢
除了这个贡茶院
还有一个这个大人物
就是陆羽是吧
他大半辈子呢
都生活在湖州这一带
他写茶经的时候呢
就在顾渚山这附近
估计啊那个陆羽和当时的
这个大唐贡茶院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可能比如说
有可能是这个大唐贡茶院的技术顾问
是吧
这就是唐朝的两个比较有名的贡茶院
然后到了宋朝的这个贡茶制度
就更加疯狂了
当时宋徽宗就在当时宋徽宗呢
就在这个福建的建瓯这一带呢
建立了一个叫北苑贡茶园
宋徽宗不是特别喜欢喝茶吗
他写了一本书
是吧叫《大观茶论》
这里就写了品茶斗茶的方法
非常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这个茶的情况
比如喝茶
也不是现在的喝法
是吧他当时是要点茶法
就是那种不停的去打这个沫
以白色的这个沫为好
反正就是很复杂了
当时这个北苑贡茶院呢
做这个龙团凤饼
一年也就生产40枚
一枚重半斤
就是非常浪费的
龙团凤饼的制作就非常复杂
他大概呢就是把这个茶叶压汁
然后把这个倒了
把这个汁倒了
因为当时觉得这个
茶多酚比较多
比较苦涩嘛
然后给他就把它倒了
倒了以后磨成末
再通过什么办法呢
把它做成膏
最后压成饼
压成饼以后呢
还在这个饼上做画画
知道吧就非常麻烦
宋徽宗这个老小子
除了这个治国不行以外
他这个文艺文化方面的研究
还比较深奥
是吧
他还创造了这个书法的瘦金体嘛
当时的国家其实很腐败的
水浒不就是当时发生的事情吗
后来呢这个宋徽宗啊
就被金国
掳走了
最后国破人亡
客死异乡
这就是玩物丧志嘛
然后后来到了明朝
明朝的朱元璋一上台呢
就废掉了这个龙团凤饼
叫废团改散
就是不搞这个费劲的团茶了
改喝散茶了
朱元璋的儿子
他这个第十七子
老十七朱权写了本书叫《茶谱》
并且呢提出了
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这个喝茶的方法
就是不再是这种吃茶了
以前喝茶不叫吃茶吗
而是正式的开始了喝茶的这种方式
就是茶水分离了
明朝呢朱元璋
虽然没有单独设立独立的贡茶院
但是明朝的制茶工艺呢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除了刚才说的那个喝茶方式的变化
还有一个巨大的变化
就是这个制茶工艺
以前都是那个蒸青绿茶是吧
这个时候发明了炒青绿茶
炒青工艺呢
就使得后来这个黑茶呀
乌龙茶呀
红茶呀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慢慢的呢
我们就不再只是喝绿茶了
就还有
其他几类茶可以喝了
然后后面这个茶叶的故事
基本上就是武夷山的故事了
不是有一句话叫做一座武夷山
半部茶叶史吗
你像后面的这个红茶
乌龙茶
不都是武夷山那块的搞出来的吗
但是呢
这个都是基于这个炒青的基础上
武夷山才有了后面的半部茶史
总的来说呢
这个炒青工艺
对于现在我们这个喝茶的方式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明朝啊
这个茶叶的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然后陆续呢
就产生了六大茶
说了明朝
这里跳过了元朝啊
其实元朝也有
他这个叫御茶园
是在福建
武夷山的这个九曲溪这而
这个忽必烈喜欢
当时的这个石乳茶
就是岩茶的前身
那是没有炒的乌龙茶
在清朝呢
云南这个困鹿山昆仑山
这也有一个古茶园
不是那个雍正喜欢那个喝普洱吗
这儿就有皇家御茶园
还有那个乾隆的西湖龙井是吧
就御前18颗
他都有这种类似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