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羡茶(古)
一、茶仙卢仝与阳羡茶诗
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探寻古代十大名茶中的第二位。而说起这第二个名茶,还得从一首韵味悠长的唐诗开启篇章。这首诗即为“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此诗乃是出自茶仙卢仝之手。一说起卢仝,或许大家会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许陌生。要知晓,卢仝乃是唐朝时期的人物,他与陆羽生活在同一时代,且卢仝较陆羽年轻约四十岁。陆羽凭借其著作《茶经》声名远扬,而卢仝则是凭借一首诗而声名鹊起,正是刚刚所提及的这一句。
这一诗句源自《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讲述的是一位姓孟的官员朋友为他送来新茶,他有感而发,提笔创作出了这首诗。对于许多人而言,这首诗或许并不熟悉,但对于众多热衷于茶的朋友来说,只要我一提到“七碗茶歌”,大家定会瞬间心领神会。“七碗茶歌”是如此描绘的:“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将品尝茶时的细腻感受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因如此,他被尊称为茶仙。
倘若卢仝未英年早逝,想必他在茶学领域的造诣会极其深厚,丝毫不逊色于陆羽。他在三十多岁时,不幸遭遇了唐朝的甘露之变。当时,他恰好于宰相家中做客,随后便受到牵连。由于宰相府无人能够幸免,他很快被抓走,没过多久便被砍头,实在是冤屈到了极点,令人每每忆起,都不禁深感痛惜。今日之所以特别提及这首茶诗,关键就在于其中“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这一句。在我看来,此句所蕴含的分量,与上次给大家讲述的蒙顶甘露可谓不相上下。
二、阳羡茶的历史地位
阳羡茶究竟源自何处?其实就是如今的宜兴。宜兴在古代被称作阳羡。我们都清楚,宜兴如今以盛产紫砂壶而闻名遐迩,实际上,这里同样产茶,并且名声不小。
在唐朝时期,陆羽致力于撰写《茶经》。他从青春年少时便着手创作第一版,最终的定稿则是在其晚年完成。他二十岁左右时,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就是走遍各地的茶山,这与我们当下的茶人颇为相似,不辞辛劳地四处寻觅优质的茶叶。那个时候,他就敏锐地察觉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对各个地区的茶叶进行了细致的品评和区分。
之前我们在谈论蒙顶甘露的时候曾经提及,在唐朝,已经存在贡茶制度。在贡茶当中,位列首位的是蒙顶石花,当时还未被称为蒙顶甘露。那么,阳羡茶又排在第几位呢?阳羡茶位居第二。这一排名是我依据时间轴来确定的。毕竟,真正意义上的贡茶制度起始于唐朝,历经唐宋元明清,我们将这一阶段称之为古代。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所钟爱的茶,则被归为今时之茶。所以,古代十大名茶,指的便是唐宋元明清时期帝王所青睐的茶叶。这第二位,便是阳羡茶。
那么,阳羡茶是谁所发现的呢?正是陆羽。陆羽在阳羡进行考察时品尝到了这里的茶叶,认为其香气扑鼻,于是将其推举为上品。在陆羽年轻的时候,阳羡一带的山脉,包括如今的杭州、苏州,乃至整个浙江地区,天目山山脉众多。这里从古至今都是出产优质绿茶的地方,诸如龙井、碧螺春、安吉白茶等名茶皆出于此,至今也产出优质的蒸青绿茶,不过当时主要是蒸青工艺。阳羡这个地方,其山水、土质等各个方面的条件,让陆羽觉得这里的茶叶品质上佳,极其适合进贡给朝廷,所以将其推举为上品。在那时,朝廷便派遣官员在阳羡一带负责采办茶叶的相关事宜。
在唐朝,贡茶制度的诞生,实际上也反映出了茶叶的普及程度之高。在唐朝之前,例如武王伐纣之时,巴蜀等小国进贡,这被称为土贡,也就是将自己认为好的物品进贡给君主。后来,当茶叶进入皇帝的口中,皇帝品尝后觉得美味,茶叶的需求量随之增大,于是便将其列为一种固定的制度,要求每年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数量进行供应。再往后,甚至还自行开设茶厂、设立贡茶院,自行招募人员加工茶叶。这便是下次要与大家详细讲述的大唐贡茶院的相关情况。
接下来咱们再聊聊阳羡茶。阳羡茶在唐朝被推崇为上品,供皇帝享用,在当时的贵族圈子里享有极高的声誉。到了宋朝,也一直是文人雅士所钟爱的茶品。因为在唐宋时期,茶叶大多为蒸青绿茶,阳羡茶所产出的蒸青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幽香,与文人雅士的心境极为契合。
说到阳羡这个地方,如今我们在去观赏紫砂壶的时候,会前往丁蜀镇,那里有一座小山丘,山丘之上建有一个东坡书院,犹如一处景点。苏东坡当年曾在此停留过一段时间,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屡屡被贬谪,辗转多地,在这儿也未能长久停留。当时他还购置了几亩田地,打算在此安享晚年,可惜最终未能如愿,着实令人感到遗憾。不过,苏东坡当年对阳羡极为喜爱,还留下了一首诗,名为“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其意思是喝茶应当选择阳羡茶,泡茶则要用惠山的水,这堪称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自明朝以后,由于废除了团茶而改为散茶,贡茶制度和茶叶的加工方式发生了转变,贡茶的路线也有所变化。在那个时候,阳羡茶的名声没有阳羡壶那般响亮。紫砂壶文化从明朝开始兴起,由于饮茶习惯的改变,人们开始直接泡饮茶汤,所以紫砂壶逐渐流行起来,从几位知名的匠人开始,声名逐渐远扬。宜兴的紫砂壶名声反倒比阳羡茶,也就是宜清茶更为响亮。
在古代,那些著名的茶叶,通常都产自水路交通便利的地方。因为有水的地方,才能够产茶、产瓷器、产壶,只有交通便捷,才能够将这些物品向外运输。阳羡便是如此,宜兴的紫砂壶紧邻太湖和京杭大运河,所以从明朝开始,流行紫砂壶的区域往北延伸至河南、山东,再往北到达河北、京城一带,只要是京杭运河沿线的地区,人们都喜爱用紫砂壶来泡茶。这正是因为运输的便利,从而促成了这种饮茶方式的流行。
阳羡茶在唐朝时被列为贡茶,所以在如今的古代名茶当中,阳羡茶得以位列其中。阳羡茶代表了古时候帝王将相和文人雅士的喜好。明朝以后,此地出现了紫砂壶,阳羡茶逐渐走向衰落。但直至今日,或许有人会心生疑问,现在是否还能够品尝到阳羡茶?阳羡是否还在产茶?除了紫砂壶之外,是否还有茶叶产出?实际上,当我们前往宜兴的时候就会发现,家家户户所冲泡的大多是宜兴红茶。阳羡茶如今更多地被制作成了红茶,当然,绿茶也有生产,早春时节的绿茶被称为阳羡雪芽、宜兴紫笋。仅仅从名字上,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其蕴含的古风韵味。
三、宜兴红茶与阳羡茶的传承
在当下,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的,毫无疑问是宜兴红茶。每年我前往宜兴,尤其是去到桃湖的时候,都会顺道品尝一些宜兴红茶。宜兴红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37 年,当时国内开始制作红茶,主要是为了满足外贸的需求。毕竟在那个时期,国人对于红茶的饮用并不普遍。我们在讲解红茶的时候,比如在七天懂茶的第一季中也曾提及过这一点。
直至现在,宜兴所产的红茶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被称为阳羡金豪,单听这个名字就能知晓,它是采用芽茶制作而成的,早春的芽茶品质尤为优良。另一种则是老百姓日常饮用最多的宜兴红茶。这种茶能够留存至今,确实应当感谢宜兴当地悠久的紫砂文化。倘若没有这绵延 600 多年的紫砂文化的复兴,或许宜兴就不会再有茶叶的产出了。
要明白,江浙地区经济繁荣,生产总值颇高,发展态势良好,对于农业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而且这一带盛产好茶的地方众多,并不缺宜兴这一处。所以,如果当地没有与茶密切相关的紫砂文化,宜兴很有可能就不再从事茶叶的生产了。
如今,如果您有机会前往宜兴,去欣赏美丽的湖景,顺便还可以去一趟虎父镇。那是一个极为出色的旅游景区,同时也是道家的圣地。通常情况下,道家在选择修行之地时,必然会挑选那些山川秀丽、充满仙灵之气的洞天福地。就在这样的地方,有郁郁葱葱的竹林,有清澈潺潺的流水,也是古代阳羡茶的产地,孕育出了品质上乘的茶叶。
在众多红茶当中,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最钟爱的是桐木的红茶,其次便是宜兴红茶。宜兴红茶冲泡出的茶汤呈现出泛金黄色,这表明其生长的生态环境极为优越。而且,它散发着一种天然奔放的气息,并非是那种人工种植所能造就的感觉。
一款好茶的产量往往取决于当地的需求规模和其知名度。宜兴红茶不算声名远扬,所以产量并不庞大。当地的茶农每年早春会制作一部分绿茶,有时则会全部制作成红茶,也就是宜兴红茶。宜兴红茶在当地的市场上备受欢迎,一经上市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大家前往宜兴旅游,特别是去到桃湖的时候,随意走进一户人家,都能够品尝到宜兴红茶。
一款茶叶能够历经岁月的洗礼而留存下来,必然有其深层的原因。今天为大家解读的是宜兴红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它在过去深受天子的喜爱,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虽然如今难以品尝到阳羡的绿茶,但能够品味到宜兴红茶也是相当不错的。而且,当您前往宜兴观赏湖景的时候,务必要带上宜兴红茶。当地的人们都说用宜兴红茶来养壶效果极佳。这就如同我们前往武夷山时用当地的水来泡茶,滋味别具一格。使用宜兴红茶来养壶,您会发现比用其他茶叶养壶效果更好,壶会更加亮丽,着实有趣。
阳羡茶能够留存至今,从绿茶转变为如今的宜兴红茶,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也与紫砂文化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茶叶,大家不妨亲自品尝一番。让我们共同期待下期为大家讲述古代十大名茶中的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