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2铁观音PDF

铁观音(今)

一、铁观音开篇

今天咱们来聊聊铁观音。之前咱们探讨了乌龙茶中重发酵的岩茶,现在来谈谈轻发酵的铁观音。嗯,我想着还是给大家罗列一个目录,就如同聊岩茶那样,大概从五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它的起源,其次是产区,再者是品种,然后是工艺,最后是香型。

二、起源传说

接下来就跟大家聊聊铁观音的起源。其实很多人对铁观音都不陌生,都听说过。一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从卖茶叶的那里听到最多的一个版本,就是乾隆皇帝赐名之说。隆皇帝确实带火过龙井。但乾隆皇帝真给哪款茶赐过名吗?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没找到确切的记载。毕竟到了清朝,各类茶艺已经出现。不像如今会突然冒出像金骏眉这样需要有才之人起名的茶叶。那时的茶,就像龙井、碧螺春一样,饮用广泛。咱们聊碧螺春时也说过,是不是康熙爷赐的名,也存在疑问。而今天所说的铁观音,其名字来源同样存疑。

很多人提到一个版本,说是当年有个姓王的官员奉命进京,把家乡的茶送给了当时的礼部侍郎,侍郎觉得好喝又转献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见这茶外形紧结沉重,味道美妙,形如观音,于是赐名铁观音。我多次思考过这个说法,也请教过很多人。要说这茶乌黑紧结,和现在铁观音的半球状有点相似,确实紧结。说它沉重似铁,倒也说得过去。但说形如观音,似乎关系不大。这只是其中一个版本,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王说”。

另外还有“魏说”。一提到“魏说”,大家应该知道,如今在铁观音当中,有一位非遗传承人,叫魏越德大师。咱们在了解铁观音的时候,包括在电视上,都能见到这位老师,他传承了传统型铁观音的制作手艺,到他这都已是第九代了。据说当年是观音托梦,他们祖上魏殷在雍正年间做了个梦,梦见某地有一棵茶树,寻去后果真发现了,后来觉得这是观音赏赐,于是起名铁观音。哎,有这么两种说法,都带有些玄幻色彩。不过不管怎样,如今铁观音的母树还在当地,王家、魏家的后人也都还坚守着这份手艺,咱们大概了解这段历史就好。

三、茶类变化与传播

铁观音茶,我之前跟大家讲过,它原本并非轻发酵的乌龙茶,起初和岩茶一样,都是半发酵。如今我们常说的铁观音,有传统型和清香型之分,清香型偏轻发酵,传统型则是重发酵,其口感与岩茶较为接近。

在咸丰五年时,清朝晚期,台湾出现了一批移民潮,福建离得近,去那里开荒种田的人众多。当时有个叫林凤池的人,把家乡的乌龙茶带到台湾,种在洞顶山上,由此有了台湾的洞顶乌龙。此外,安溪的另一个村子里有人跑到台湾后,创立了台湾的包种茶,这和铁观音属于同一类型的半发酵茶,在台湾被叫做包种茶,是条形的,并非球状。再者,到了光绪年间,安西的张氏兄弟又把铁观音引到了台湾的木栅大区,于是有了台湾的木栅铁观音。这便是台湾乌龙的起源,就如同我们之前聊古代四大名茶中的c那样,径山茶是因寺院里的人将其引入日本,才有了日本的茶的起源。台湾茶也是在清朝末期兴起,乌龙茶从闽北到了闽南,再到台湾,又传到了广东,这是一个地理上逐渐迁徙的传承关系,大家弄清楚这一点,也有助于对茶叶的记忆。

一直以来,铁观音这款茶,主要的消费群体除了闽南人,当时闽南人还有一波下南洋的,所以这些茶在东南亚各国,比如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地都有销售,主要是以华侨茶为主。就像我们上次提到的武夷岩茶一样,一开始它们主要的销路也是往南,像普洱、黑茶、岩茶、铁观音等,都是华侨在喝,属于侨乡茶。

到了 20 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当时国家动荡,这个茶区的生产处于停滞状态。真正铁观音迎来黄金时期是在 84 年以后,国家对茶叶政策调整,除了黑茶,很多茶不再统购统销,放开了收购。改革开放初期,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地的茶商蜂拥而至采购铁观音。从那时起,铁观音逐渐火起来。我记得 92 年的时候,魏越德先生率先在他们村里举办了茶王赛,以前常见的是铁观音观音王这类奖项。92 年在村里办了茶王赛,第二年又转到泉州办。当时一斤铁观音拍出了一万块钱,一下子成了新闻,火了起来。

从那时候开始,自南到北,基本上形成了“无安不成市,无铁不成店”的局面。做茶的商家,谁家不卖铁观音?想想 90 年代末到 2000 年的时候,北京到处都在喝铁观音。那时候一到逢年过节,市面上家家户户都在包铁观音,抽真空打小包装,秋天时家家户户都在挑茶梗,到处都飘着铁观音的茶香。可想而知,当时这款茶是多么的火爆。

四、产区情况

接下来谈谈产区。在那些年,我给您说一说,毫不夸张,当时每个村子都堵车,收购铁观音的人蜂拥而至,家家户户都有人来。那时候的铁观音,让经历过那段时光的人,尤其是安溪的茶商们,如今提起都不禁摇头。曾经那么火爆的一款茶,如今虽说不上大冷,但确实凉了不少。

主要产区在安溪,这里分内外安溪,不管是内安溪还是外安溪,在当时整个铁观音的生产市场中,热度都很高。主要集中在西坪、祥华、感德和龙涓这几个产区。

先说西坪,安溪这个地方,简直就是老天爷特意安排来种茶的,90%以上都是山,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海拔一千米以上的主要山峰多达 2900 多座。当地是酸性红壤,属于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说白了,就是天生适合种茶。整个安溪 90%都是山,种庄稼肯定不行,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以茶为主要经济来源。西坪是铁观音的原乡,所谓原乡,就是铁观音以及闽南乌龙制茶技术的诞生地。当年无性压条繁殖以及扦插育苗的方式也是在这里发明的。所以西坪的茶,在铁观音发展中,因为是发源地,就像福鼎的柏柳村、丁阳村一样,历史作用重大,整个铁观音的制作和加工技术也是从西坪开始逐渐向外辐射的。

接着说祥华,喜欢喝铁观音的人对“西坪、祥华、感德”这几个词肯定不陌生,它们是铁观音产区的主要关键词,品质都不错。祥华主要种植新苗,因为茶树老了产量低、茶香不足,所以就刨掉重新种新苗,三年以上就能采摘,离地一般不超过 30 公分。这样采出的新苗芽嫩,制成的干茶外形好,又香又嫩,色泽墨绿,好看,深受大众喜爱,这是祥华茶的特点。

然后是感德,提到感德,是因为在 90 年代感德引入了空调做青。在做青季节,遇到天气不好时,用空调恒温,就像屋里开着恒温空调一样,让做青更便利,但也带来了问题,使得做青工序简化了。这个新工艺是急功近利非常短视的行为,也是铁观音衰败的原因之一,下面的工艺章节详细说明。

最后是龙涓,龙涓是最后火起来的产区。如今,龙涓的铁观音森林覆盖率较高,能达到七成,而其他地方以前森林覆盖率高,后来为种茶把树砍了,全种上茶树。远远望去,都是低矮的茶树,就像北方的秃山。但在这种情况下,龙涓这里环境好,在这个小山村里,曾经在采茶季节,一户人家平均一天能收十七八万现金,简直就是印钞机。如今虽说铁观音不火了,但这里依然能产出好的铁观音,毕竟好的生态环境能为其保驾护航。这就是关于铁观音产区的情况。

五、品种特性

我们讲完产区之后,接下来再跟大家说一说铁观音的品种。为何要提及品种呢?很多人觉得说到铁观音不就只是铁观音嘛,哪来的品种之分?其实不然,以前您所接触到的铁观音,或者说被当作铁观音喝进肚里的,有很多未必是真正的铁观音。在闽南,乌龙茶的品种繁多,整个安溪铁观音就不用说了,其当家品种,铁观音的叶子呈芽状新红,通常我们所说的红心歪尾桃形状的叶子,才是铁观音,这既是茶树的品种名,也代表着茶叶的品种名。此外,铁观音还有四个“当家花旦”,分别是黄金桂、本山毛蟹。这几个品种,若非做茶之人,很少会被提及。但对于我们来说,在接触铁观音时,若看到颜色与铁观音差别较大,可能就会问:这是本山吗?这是黄金桂吗?若有人懂行或者敢说实话,就会告诉你,这就是当地的茶叶。这些小品种通常也会按照铁观音的工序加工,当作铁观音售卖,然而它们的香型是不同的。

铁观音之所以多年来深受喜爱,还是因为香,乌龙茶安身立命靠的就是香。之前跟大家说过,乌龙茶的香超过所有茶类,香型丰富多样。而在乌龙茶中,最高雅的香当属兰花香,我们常说的铁观音的观音韵,指的就是有没有兰香,兰香是观音茶的最大特点。黄金桂不是观音,它本身是小乔木,并非兰香,而是另一种更为高昂的香气。本山的干茶有梅子香,泡出来的茶略带兰香。不管是本山、黄金桂还是毛蟹,这些品种都被称为色种,就类似于其他的小品种。

还有一些其他品种,比如梅占软枝乌龙,现在台湾的软枝乌龙特别多,矮脚乌龙在武夷岩茶中也有,梅占还可用来制作金骏眉。所以有时候听我这么一说,大家可能会觉得脑子有点乱。说到底,我想表达的是,在乌龙茶家族中,有众多变异的小品种。只要把这些茶按照铁观音的制茶方式制作,那就是铁观音这类茶;按照武夷岩茶的方式加工,就是岩茶;若品种适合做红茶,按照金骏眉的方式制作,那可能就是金骏眉。明白了吧?为何福建这些地方的茶叶可以相互转换?归根结底是风土相近。你试试用崂山绿制作金骏眉,那味道肯定不对。基本上,这些地方都是市场主导,红茶火就做红茶,白茶火就做白茶,这两年岩茶火了就做岩茶,福鼎白茶火了,以前用来加工茉莉花茶的福鼎大白毫都不做花茶改做白茶了。哎,还真是市场主导,看市场,看风向。这就是跟大家说到的品种问题。

六、工艺要点

接下来跟大家着重聊一聊铁观音的工艺。为何要重点说铁观音的工艺呢?因为铁观音的工艺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味觉体验,也关系到如今铁观音在市场上由盛转凉的局面,这和工艺有着莫大的关联。之前也跟大家提过,铁观音引入了空调做青这种先进设备,有了它之后,传统铁观音的制作方式就发生了变化。传统铁观音制作时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做青,一个是重摇轻,这两者同步进行,是关键所在。原料是基础,做青是重点,而做青更是关键,且要做四遍。

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四遍怎么做。铁观音采摘回来是第一步,采摘通常分春秋季,春茶在谷雨到立夏时节,秋茶在秋分至寒露,采一芽二到四叶成熟叶片,不采芽,乌龙茶都不采芽。采摘后进行晾晒,这其实就是尾调过程,然后是摇青。为什么要摇青?摇青能让茶叶的水分进一步均匀摊开,叶梗叶脉的水分慢慢扩散。在这个过程中,茶叶里的青草味逐渐散发,说白了,摇青一是为了走水,二是为了摇出香味。摇一次静止,再摇一次再静止,如此反复四次。到第四次时,茶叶变得非常柔软,抓一把感觉很粘手,闻起来没有青草气,只有茶叶的芳香,这时就要立马下锅杀青,目的是固定茶叶的品质。然后进行揉捻和包揉,铁观音之所以呈半球状,是用布包揉在木板上使劲揉压而成。后面的精制过程就不多说了,关键就在于摇青和做青。

如果摇青的次数不是四遍,比如空调做青引进后,次数逐渐简化,有的两遍,有的三遍,三遍就算不错的了。摇青不到位,走水就不到位。走水不到位会有两种情况,从外观来看,走水不到位的茶叶颜色是墨绿色,看起来颜值高,但实际上走水到位的茶叶应是绿黄色,带点黄,这才说明做青到位。一开始选铁观音时,很多人看颜值选墨绿色的,但其实这是有问题的。而且,铁观音做青过重,传统方式来说就偏重发酵,我们北方喝茶习惯从绿茶、花茶开始,对于重发酵的茶接受不了。所以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简化制作工序,就发明了更简单的做青摇青方式,制作出了清香型铁观音。但这种茶喝久了胃会不舒服,因为茶叶中的青涩、苦寒之气未去除,当时图新鲜觉得香、过瘾,时间长了胃就伤了,最终导致再喜欢也喝不了。这是工艺的一个缺陷。

另一个缺陷就像之前说的,把老树换成新苗,是为了颜值和口感,迎合喝绿茶的习惯。如果茶树树龄长,内质高,经得起折腾,但后期不认真处理,缩短做青时间,这茶就不行了。嫩的东西好,就像绿茶杀青,一遍就行,越嫩越好。但为了迎合市场,只种嫩苗,把老树都砍了。拿铁观音当绿茶喝是不行的,绿茶喝早春的芽,鲜爽度高,咖啡碱含量低。铁观音是全叶茶,咖啡碱等苦涩物质含量高。我们喝岩茶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岩茶传统型有烘焙,而现在新工艺有的甚至在干燥环节用低温冻干,像菊花、玫瑰为保持鲜爽会用这种方法,但茶叶用低温冻干,保留了大量叶绿素,最终伤胃。所以工艺上真比不过绿茶。

工艺上用新苗替代老树,破坏植被后,病虫害增多,就得用更多肥料和农药,形成恶性循环。自然是有法则的,像桐木的茶树就不用施肥打药,有平衡机制,茶树自身也能应对。比如制作东方美人茶的原料,茶树被小叶绿蝉叮咬后会分泌特殊香气吸引昆虫来消灭害虫。说到底,如今聊铁观音,就是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受到伤害。

所以现在喝铁观音,清香型的如果不认可传统型,那我就推荐武夷岩茶这种重发酵的,即使是清香型铁观音,也要喝正味、清淡的,别喝太墨绿、拉嗓子、让胃酸的。铁观音的衰落告诉我们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不能过度追求,要遵循自然规律。为了经济利益破坏生态,最后种不出好茶。但好在现在铁观音主产区开始调整生态,有复苏迹象。当不追求产量而注重质量时,相信会慢慢调整过来,土地恢复,环境依旧,希望在可见的时间内,铁观音能重新焕发生机。

尽管铁观音如今状况不佳,但仍能入选十大名茶,毕竟新中国成立后它曾引起风潮,达到的高度至今其他茶难以企及。所以当代十大名茶中,铁观音必有一席之地,乌龙茶以闽北的岩茶和安溪的铁观音为代表。

七、历史地位

尽管铁观音现状不佳,但其仍能入选十大名茶。这是因为它曾在新中国成立后引起过风潮,达到了一定高度,至今其他茶难以相比。在当代十大名茶中,铁观音占有重要地位,乌龙茶领域则以闽北的岩茶和安溪的铁观音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