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宋代点茶全攻略
随着《梦华录》的热播,剧中赵盼儿娴熟的点茶技艺圈粉无数,也让 “宋代点茶” 这一千年风雅技艺重回大众视野。
不少观众好奇:宋代人喝的点茶,到底和我们现在泡茶有啥不一样?为什么要把茶碾成粉、用茶筅反复击打?其实,宋代点茶远不止 “冲茶打沫” 这么简单,它是一套融合了器具选择、流程把控、审美品鉴的完整体系,每一步都藏着古人对 “茶之美” 的极致追求。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沉浸式体验宋代点茶的精妙,从准备到品鉴,拆解其中的门道与风雅。
一、点茶前的 “精准备战”:茶叶、器具、水,每一步都藏着讲究
宋代点茶的 “仪式感”,从准备阶段就已拉满。不同于唐代的 “煮茶”,宋代点茶以 “研末击拂” 为核心,要想点出一杯好茶,茶叶、器具、水这三大要素,必须经过细致打磨。
1. 茶叶准备:从团茶到细粉,“细” 是关键
宋代人喝的茶,并非如今的散茶,而是 “团茶”(又称饼茶)—— 将新鲜茶芽蒸青、压榨、揉捻后压成饼状,烘干后储存。这种茶在点饮前,要经过 “炙、敲、碾、筛” 四步处理,每一步都为了让茶末足够细腻:
- 炙茶:先将存放的团茶用小火慢炙,直到茶饼表面微微发热、散出陈香,目的是去除茶叶储存时吸附的潮气和陈味,唤醒茶香;
- 敲茶:炙好的茶饼冷却后,用银质或木质小锤轻轻敲碎,避免茶饼碎裂时产生过多碎渣;
- 碾茶:把碎茶放入茶碾(多为木质或石质,碾槽光滑细腻),来回碾磨成粉,碾茶时要 “轻推慢碾”,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茶末发热变味;
- 筛茶:最后用细如蝉翼的 “罗绢筛” 过筛,只留下最细腻的茶末(约相当于现在的 800 目细粉),粗末则重新碾磨。这样处理的茶末,才能在后续击拂时形成绵密持久的汤花,入口也无颗粒感。
2. 器具选择:黑釉盏、竹茶筅,每件都是 “点茶神器”
宋代人对点茶器具的挑剔,堪称 “极致”—— 每一件器具的材质、造型,都为 “点出好茶汤” 服务,其中最关键的当属这几样:
- 茶盏:首选 “黑釉盏”,以福建建阳的 “建盏” 为最佳。黑釉能清晰衬托出汤花的纯白,而厚重的胎体导热慢、保温性好,能延长汤花 “咬盏”(附着盏壁)的时间;盏底微微内凹的设计,能让茶沫集中在中心,不易散掉;
- 茶筅:击拂汤花的核心工具,用老竹制成,筅齿细密且有弹性,讲究 “齿密而匀、柄直而韧”,这样击拂时才能快速打出细腻的泡沫,不易断裂;
- 汤瓶儿:用来烧水、注水的器具,壶嘴细长如针,能精准控制水流大小和角度 —— 点茶时需 “细流慢注”,长壶嘴能避免水流过急冲散茶沫;
- 茶碾、茶罗:茶碾多为梨木、枣木制成,碾槽光滑不粘茶末;茶罗则用蚕丝织成,筛孔细密,确保茶末细度达标。
此外,点茶前还要用热水 “温盏”—— 将茶盏烫至微热,既能避免冷盏遇热水导致茶沫骤散,也能让茶盏更好地吸附茶香;茶筅也要用热水浸泡片刻,让筅齿更柔软有弹性,击拂时更顺手。
3. 选水与火候:“活水” 配 “适温”,是点茶的 “隐形密码”
宋代人点茶,对 “水” 的重视不亚于茶叶。他们信奉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因此选水有明确标准:首选 “山泉水”,尤其是 “乳泉、石池慢流者”,水质清冽、无杂味;其次是深井中的 “活水”,忌用死水、污水。
而烧水的火候更有讲究:宋代人将水温分为 “鱼目沸”“蟹眼沸”“腾波沸” 三个阶段,点茶需用 “蟹眼沸”(水面冒起如蟹眼大小的气泡,水温约 85-90℃)—— 水温过低,茶末无法充分溶解,汤花稀疏;水温过高,则会破坏茶香,导致汤花易散。因此,烧水壶旁常有人守着,紧盯气泡变化,确保 “水到火候”。
二、点茶进行时:七次注水 + 茶筅击拂,藏着宋徽宗亲授的技法
准备工作就绪后,就到了点茶的核心环节 —— 这一步被宋代人称为 “沏汤点茶”,而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更是将其总结为一套精准到 “次” 的流程,其中 “七次注水、分层击拂” 是精髓。
首先是 “调膏”:取适量细茶末放入温好的茶盏中,先注入少量沸水(约占茶盏容量的 1/10),用茶筅轻轻搅动,将茶末调成均匀的 “茶膏”—— 这一步是基础,茶膏调得越匀,后续击拂时汤花越细腻。
接着是 “七次注水击拂”,每一次注水的量、击拂的力度和手法都不同:
- 第一次注水:注入少量沸水,茶筅轻轻顺时针搅动,让茶膏与水充分融合,此时茶汤呈淡青色,无明显泡沫;
- 第二至四次注水:逐渐增加注水量,茶筅击拂力度加大,速度加快,从 “轻拂” 变为 “旋击”,让茶汤中逐渐产生细小泡沫;
- 第五至七次注水:注水量达到茶盏容量的 2/3,茶筅保持 “快旋急击”,手腕带动茶筅在盏中画圈,确保水流与茶末完全混合,泡沫逐渐变得绵密、洁白,如 “乳雾汹涌” 般覆盖茶汤表面;
- 最后一次击拂后,要轻轻 “收筅”—— 将茶筅提起,让多余泡沫落回盏中,此时汤花应厚实如积雪,紧紧附着在盏壁上,这便是宋代点茶追求的 “乳面汹涌,咬盏持久” 的效果。
这套流程看似复杂,实则是古人对 “茶汤口感” 的精准把控:多次注水击拂,能让茶末中的茶香、滋味充分释放,而细腻的汤花不仅美观,还能让茶汤入口更顺滑,香气在口中停留更久。完成点茶后,既能直接饮用,也能用来 “斗茶” 比拼,或是 “分茶”(茶百戏),在汤花上勾勒山水、文字。
三、点茶品鉴术:从汤色到回甘,宋代人这样判断 “一杯好茶”
宋代人点茶,不仅重 “过程”,更重 “结果”—— 一杯好的点茶,要通过 “观、闻、品、验” 四个维度来评判,标准细致到让现代人惊叹。
1. 观:看汤色与汤花,“白” 与 “久” 是核心
宋代人评判点茶好坏,首先看 “色” 与 “形”:
- 汤色:以 “纯白” 为最佳,其次是 “清白”“灰白”,若汤色发黄、发暗,则说明茶芽不新鲜或碾磨不细;纯白的汤色,象征着茶芽鲜嫩、制作精良,也能与黑釉盏形成鲜明对比,更显雅致;
- 汤花:讲究 “细、厚、久”—— 汤花要细腻如乳,厚度均匀,覆盖整个茶汤表面;更关键的是 “咬盏” 时间,汤花附着在盏壁上,水痕出现得越晚越好,若汤花很快消散、水痕早现,则为次品。宋代文人常以 “汤花咬盏不散” 为荣,甚至有 “水痕晚出者胜” 的斗茶规则。
2. 闻:辨茶香,“纯粹无杂” 是关键
点好的茶汤,要先闻其香 —— 优质点茶的香气,应是 “真香”:新茶有清新的草木香,陈茶则有温润的陈香,且香气纯粹,无焦味、霉味等杂味。若茶香寡淡或有异味,说明茶叶储存不当,或是炙茶时火候失控。
3. 品:尝滋味,“甘滑回甘” 是精髓
入口品鉴时,好的点茶应 “滋味甘滑”—— 茶汤入口无颗粒感,口感顺滑如乳,咽下后口中留有清甜的回甘,无苦涩味。这种 “甘滑” 的口感,来自细茶末与水的充分融合,也是宋代人追求 “茶之真味” 的体现。
4. 验:看乳点与分茶,“匀” 与 “清” 见功夫
若要进一步检验点茶的品质,还可以观察 “乳点”(汤花中的细小颗粒)是否均匀,或是尝试 “分茶”:若乳点均匀、汤花稳定,用茶筅或竹筷勾勒图案时,线条清晰、不易消散,说明茶末细腻、击拂到位,是一杯 “上佳之茶”。
结语:千年点茶,是技艺更是生活美学
从《梦华录》的镜头到史料中的记载,宋代点茶之所以能成为 “中国茶文化的巅峰”,不仅在于它复杂的技艺,更在于它承载的生活美学 —— 古人用 “慢下来” 的态度,将一杯茶从 “解渴之物” 变成了 “可赏、可玩、可品” 的风雅之事。
如今,我们或许不必像宋代人那样严格遵循 “七次注水” 的流程,但点茶中 “追求极致、享受过程” 的态度,仍能给我们启发:一杯好茶,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当我们尝试复刻宋代点茶时,其实也是在与千年之前的古人对话,感受那份藏在茶汤里的细腻与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