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砖茶PDF

四川雅安藏茶

一、雅安藏茶与边疆地区的紧密联系

雅安藏茶,作为一款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扮演着极为特殊角色的黑茶,在如今我们已知的众多茶品中,或许很多人对它日益感到陌生。然而,它却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在历朝历代都备受重视。就像蒙顶甘露,从唐朝一直到清朝晚期时候的话,天子还要拿它去祭天一样,而这款茶对于历代王朝的江山永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茶。

广义的藏茶就是藏区历史上曾经喝过的饮用过的茶,都可以叫藏茶。而狭义的藏茶就是指从吐蕃时代以来到今天一直沿的,以雅安这个地方为制造中心,为原料采集制造的雅安砖茶。我们今天要跟大家聊的就是狭义的这个雅安的这款茶。

二、雅安藏茶的起源、发展历史和文化意义

雅安藏茶,历史很悠久,到现在一直还在供藏区来饮用的一款茶,所以说我们内地地区对它的了解少之又少,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我觉得,随着现大家对黑茶的熟悉,我们喝熟普,喝安化黑茶,喝六堡黑茶,喝湖北的青砖的时候的话,这款藏茶也一定要了解了解。因为大家开始关注黑茶以后,知道黑茶的养生功效了,那也是一款不错的黑茶。

我们中国的茶文化,一直是以我们汉文化为背景的,藏民地区的话,由于语言风俗各方面的差别,其实很少涉及茶相关的东西。西藏的佛教文化在那还是很盛盛行的,边疆地区从开始有饮茶的习惯来讲的话,这款茶就没有离开过他们,一直成为他们生活当中重要的部分。边疆地区少素食纤维,茶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关系。

雅安藏茶,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就是有证可考的,那一定是文成公主入藏。我们以前的学的历史课文当中的话,一说到文成公主,立马能想起来阎立本的《步辇图》。贞观15年,文成公主以及一大批的随从人员又开始进藏了。为什么15岁的文成公主,正值年少要千里迢迢往西藏去的,她不想去也没招啊,她老爷子让她去的呀,带着国家的重任去,为了边疆的安定。

当时,吐蕃的松赞干布一开始就向唐朝求亲,唐朝未应允。不答应?那我就发起战争。战后,松赞干布再次求亲,给了唐朝一个台阶下。松赞干布当时已建立吐蕃王朝。对于大唐而言,维持安定团结的局面至关重要。后来,文成公主入藏,将内地对边疆地区有用的各种物资一并带去,其中茶成为入藏的最主要物资之一。由此可见,如果说文成公主入藏时藏人已有喝茶的习惯,那为何还要把茶带过去呢?这恰恰说明他们需要茶。可为何需要茶呢?若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茶,又怎会有需求呢?显然不可能。所以,藏区对茶应该早有了解,或者说藏区喝茶的历史可能更为久远。

我觉得啊,有可能张骞通使西域的时候,那时候的茶就已经过去了,有可能从那时候就已经有了。于是,文成公主入藏就带了大量的茶去西藏。文成公主入藏了以后的话,不习惯于青稞、奶酪这些食物,所以据说就是文成公主,她发明的酥油茶。把这个酥油跟茶加在一起,茶乳交融,形成了藏人一直到现在,保留下来的这种饮茶习惯。

文成公主入藏以后,唐王朝和吐蕃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这种和睦关系,延续200多年使团的这个交往,很频繁的来往,促进这种文化交流。

唐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湖者’”。

当时派常鲁公出使西藏的时候,在这个烹茶的一个茶账当中,松赞干布就问他说,这是什么东西呀?此为何物?鲁公说,‘涤烦疗渴,所谓茶也’。你看说的还挺文邹邹的,意思就好像只有你知道,人家不知道一样。结果人家来一句我也有,‘我此亦有,遂命出之’,意思就是把我的茶也拿出来,然后的话一边指一边说‘此寿州也‘,这是寿州产的;‘此舒州也‘,也就是六安的;‘此顾渚也‘,就是顾渚紫笋茶;‘此蕲门也‘,湖北的;‘此昌明也‘,四川的;还有‘此湖也‘,就是灉湖含膏,湖南的。你看,人家喝的还挺全乎,我们都有了啊。

所以说,从那个时候开始起,可见在吐蕃的上流社会当中,饮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且喝的品种还不少。

后来,唐朝和吐蕃的关系维系的不是很稳固,所以在文成公主入藏70年后,在李隆基时期,唐朝又嫁了金城公主去西藏。然后在边界,在蜀地还设立了一个专门用于茶马互市的一个市场,应该是茶马古道的最早时期了。为什么蜀茶成为的一个首选啊?第一,地理位置近,离他们那最方便;第二的话就是茶叶本身了。

[唐] 杨晔的《膳夫经》中的记载,“春时,所在吃之,皆好。及将至他处,水土不同,或滋味殊于出处。惟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皆自固其芳香,滋味不变。”意思就是,别处的茶运到其它的地方,滋味就不好了,唯独四川的茶运到很远的地方,滋味还是很好。古代交通不方便,路程要一年半载,所以茶的滋味都变坏了。只有蜀茶滋味不变,所以说蜀茶就得了这么一个先机,在唐朝时候的话就已经成为藏茶最主要的品种了。

唐朝的时候,西藏上流社会的饮茶,希望刚才给大家说了,此寿州也,此湖湖也,你就可见他们的饮茶,跟内地地区的话是一样平行的。当时的藏茶,藏人喝到的茶,虽然是以雅安的这个以四川的川茶为主,但是这时候不能是黑茶,都是绿茶。文成公主也是拿绿茶做的酥油茶,他们那时候就只有绿茶。

黑茶的诞生,它跟其他茶不一样,其他茶,你比方说我们说黄茶、红茶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而黑茶的诞生是在历史的进程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一款茶。

先说宋朝,宋朝总是和北面的西夏、金、辽、后来的蒙古打战,边关对于战马需求更紧迫。这也极大的刺激了藏茶的的发展,蜀茶也是在这时候因为天时地利,就促成了“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这么一种盛况。它是一种官办的专卖制度,通过出口茶叶来换取少数民族的战马,叫榷茶制度。唐朝的时候称这类茶为蕃茶,到了宋朝称之为蜀茶,这是名称的一个转化,但是茶性还没有转化,它还是绿茶。

后来,随着宋朝的南迁,被人家一一步步紧逼,到南面来了,川陕这一带就是成了抗金的前线了、变成边境了。官方的茶叶专卖,榷茶制度就慢慢的就变成了茶引制度,就是我允许商人做茶叶生意,因为政府官家的人去了以后,对方会打你,于是就我允许老百姓做这个买卖。茶引制度就是一种特许经营,一引茶,交多少税,我既能收税,又能促进茶叶的买卖。所以宋朝的晚期,对于这个蜀茶来讲的话,它还是迎来了一个自由发展的一个时间。

但是到了元朝的时候的话,又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元朝的时候的话,忽必烈他虽然是蒙古人,蒙古的主要的信奉是萨满教,但是,忽必烈却把这个藏传佛教定为了第一,还奉‌八思巴为他的国师,八思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著名大师。它也进一步促进了,蒙、藏,萨满文化、佛教文化以及汉文化的一个大的融合。在这种文化的融合当中的话,茶这个媒介的物质,依然贯穿始终。甭管是谁,甭管哪个民族,甭管信奉什么,你都可以喝茶,都要茶叶交易市场。到了元朝的时候,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僧俗两界,普通的民众都开始在熬茶,在喝茶了。尤其是西藏地区,真正形成了一种喝茶的氛围,老百姓也喝茶了。那时候,整个的藏茶,真正的就是走入了老百姓家里,深入民心。

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元朝时期,蒙古他有蒙古马,他靠蒙古马南征北战,打江山。所以说马对于它来讲的话,我自己还有啊,我不需要你的吗了,这时候的话,再跟藏区交换的物质就不是马了。不是茶马的交易了,它只是以获利为目的了,你反正需要我茶叶,我又不需要你的马。

元朝的时候称西藏为西番,所以说茶的名称又变了,变成番茶了,唐朝叫蕃茶,宋朝叫蜀茶,元朝叫番茶,但是这些茶叶还都是绿茶。所以说这个茶叶经过唐宋元时期,但是这个蜀茶,就是四川的这个茶叶一直还是在跟西藏之间的联系,他们俩之间的纽带还一直在的。

到了明朝,就是叫边销茶,叫边茶了。在这个明朝,这个时期已经完成了从绿茶到黑茶的一个蜕变了。明朝最开始的时候,马又成了一个战略物资了,跟那个藏族之间的这种茶马的这种交易又开始了。据说朱元璋生气斩女婿的事情,就是因为他女婿偷偷的在做这个边境茶的贸易。那个时候的茶是个战略物资,它跟军火有同等的价值,差不多相当于拿茶来换坦克。在那个时候茶是一种战略性的,其实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茶叶它还一直是国家的管控物资,也是拿来换外汇的。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在正式发布废团改散的政令,就已经开始有乌茶易马了。在四川这个地方所产生的这种介于绿茶跟黑茶之间,当时叫做乌茶的茶开始换马。

这个乌茶就是粗老的绿茶,边茶就是边疆的简称,往内地送的茶叫府里,府里跟边疆两个对应,一个叫边茶,一个叫府茶,所以说一个等于粗茶,一个等于细茶,一个是供内销的,一个是供边疆贸易的。

明朝的时候,不仅我们内地人口急剧增加,边疆地区的人口也在急剧增加。然后喝茶的人越来越多,普通民众都在煮茶,那需求量就上来了。这么大的需求量,就没法只采芽头、芽尖了,就没办法那么精细了。所以粗老茶,粗老的原料和粗放的加工,就多了,然后运送到边疆后,经过长途跋涉,人背马驮过去以后,这个茶发生了氧化,红变了,颜色发乌了,所以叫做乌茶。这个乌茶,运到了人家那里,发现绿茶的青味儿没了,苦涩味儿没了,喝起来更醇厚了,饮后发现更消食解腻了。所以说经过了这种无心插柳,大家发现这个茶既然你们那么喜欢的话,我就在原产地直接给你做出来,于是有了后期的这个工艺的改良。

于是,藏茶的熟化程度越来越重,以至于形成现在的这种黑茶工艺。到了明嘉靖年间的记载当中,乌茶不说了,就直接说成黑茶了,所以说黑茶真正的出现就是在明朝。

藏茶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的话,可以算是黑茶的鼻祖。随着后来我们对黑茶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其他的黑茶也应运而生了,尤其是安化的崛起。安化黑茶崛起以后的话,安化的滋味儿更厚重,茶气比较烈,这种烈的茶跟奶茶、跟酥油茶一拌和,更能中和甜的东西,更能调饮。

到了明朝的晚期,各类黑茶都分配好了出去。四川离西藏近,川茶还是入西藏;安华黑茶去新疆、湖北青茶去内蒙,黑茶的格局也基本上就这样奠定了。后来的六堡茶下南洋。这个黑茶的序列就这么奠定下来了,黑茶真真正正的成为了六大茶类当中的一类茶了,就是从明朝开始的。

到了清朝,就更简单了,西藏正式归入我们的版图了,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部分了。这个时候的话,就不用交换了,内部调剂就可以了。这个时候,民族进一步的融合,关系更加紧密。到了乾隆时期,茶马的这种交易就停了,用不着了。茶马交易没有了,但是茶还是要喝的。这个时候,沿用了明朝的边饮茶制度,采用像云南的这种土司管理制度,土饮制度。相当于对少数民族特殊的优待一样,你可以自主的去做这些贸易。边饮跟土饮相互配合,再加上销区的不同,就形成了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从邛崃、天泉这一带到康藏去的就是南路边茶(后来被安化黑茶取代)从都江堰出发,到了四川西部、甘肃一带的就叫西路边茶。就是从四川藏茶体系中,黑茶又分出来两条线。

清朝的时候,茶号也建立起来,很多包括云南的那些商号。然而,历经清朝、民国时期的动荡,这些茶号逐渐消亡,茶叶产业也随之陷入颓势。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新接管茶叶产业。人们再度认识到茶叶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品,雅安茶厂在此时重新振作起来,成为国营茶厂。时至今日,许多茶厂实现了从国营到民营以及股份制的转变。如今,雅安的黑茶生产茶企依然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曾经,茶叶是封建统治者的控制工具,而现在,它已成为汉藏民族团结的纽带。

三、雅安藏茶的工艺

前面说到清朝的时候,形成了南路和西路两个销区。在那个时候,做出来的茶叫,做庄茶、毛庄茶,他说的这两个其实是种工艺。做庄茶是经过杀青,又经过渥堆发酵的茶;毛庄茶是没有渥堆的茶。

明朝出现黑茶的雏形,到了清朝的时候,它的主要工艺就已经成型了,而且有了质量等级。最细嫩的就类似我们现在茶叶里边的特级一样,特级的运往销区,主要给那些贵族们喝的。普通老百姓喝的最多的就是康砖,糠砖它含梗,就是茶梗压成的砖。

以前,曾有品质上佳的藏茶是用牛皮包裹起来的,后来则改用竹编材料。如今,观察藏茶的整个制作工序可以发现,其原料的成熟度非常高。新茶制成后,经过数月的工序流转,最终成品的成熟度高,也就是发酵度高。经过长年存放后,能够泡出药香、枣香等独特香气。而且,藏茶对人体的养生功效也十分显著。在我看来,藏茶可以说是除了六堡黑茶之外,另一款非常适合内地地区清饮的茶品。也正因如此,现在的藏茶除了供应藏区之外,也开始拓展内销市场。正如我刚才所说,由于国家对藏茶的监督管控更加严格,所以其品质和质量把控也更好。大家有机会可以尝试一下优质的藏茶,真的非常好喝。

藏茶在黑茶的加工工艺中可谓极为复杂。在其他地方采茶,不说姑娘们,如今连阿姨们也参与其中。早春采茶时,无论是谁采摘,往往都是轻轻一提,小芽便采下了。然而,藏茶的制作却大不相同,它需采用粗老茶且带梗。从这个角度来看,藏茶的采茶时间相对较晚。在四川早春,人们忙着制作甘露、石花以及其他杏仁茶等,而真正开始制作藏茶茶青的时间是在五月份到八月份。

此时,春茶早已结束,哪里还能见到芽头,只有成熟的叶子。这有点像南方制作乌龙茶,但藏茶的要求比乌龙茶更为严苛。乌龙茶也需要较高的嫩度,比如云南用来制作普洱茶的一芽几叶,其嫩茎仍如蒜苔一般,嫩度很高,一掰就断。而藏茶的采摘标准是“红胎绿梗”。从茶树顶端的枝条往下数大概 30 公分左右,这部分的主干上边仍是绿色,下边已木质化且露出微红的感觉,这便是红胎绿梗,上下部分都要采摘。

这哪里是采茶,分明是撸树叶,就如同绿化工人拿着大剪刀咔嚓咔嚓修剪灌木丛一般,这可不是采茶工人的活儿,倒像是园艺工人的工作。所以,藏茶也被称为“刀子茶”。如果采得稍嫩一些,会有专门采黑茶的半月形小镰刀,一边采一边割下来。但要按照红胎绿梗的标准采摘,基本上就得一手抓住茶叶,一手拿着镰刀,哗哗哗地割。看到这样的场景,就如同北方割麦一般。

茶叶采回来后,需进入杀青机进行杀青。这里的杀青可不像龙井制作时老大叔们用手炒制那般,若那样就太过费劲了。一百多斤的鲜叶投入滚筒杀青机后,杀青完毕会发现,由于成熟度偏高,茶树的叶子就如同茶叶中的黄片一般,有部分叶子由绿变黄,呈现出金黄色。同时,梗也会慢慢与叶子脱落。脱落之后,那些过于粗老的梗要去掉,这一过程需经过风选,风选完成后还需进行人工挑选。你会发现挑出来的那个茶树梗儿,都能当柴火烧,都木质化了。

人工挑选后的茶就是毛茶了,当地叫毛庄茶,就是在清朝的时候取的那个名字。

那做庄茶就是进一步的进行蒸、揉再发酵。经过三蒸三揉,杀青后,将茶青放在蒸汽设施上,装一木桶,然后扣到这个蒸汽上,蒸十分钟。蒸软后再在揉碾机上揉十分钟左右。揉完了以后,倒出来晾一晾,晾凉了以后接着再装进锅里再蒸。如此反复三次以后,再拿去进行渥堆发酵,渥堆发酵是一大堆,基本上都是几吨的,一堆一堆的去发酵。

发酵基本上要维持到30天左右的一个时间,保持屋里20度左右的一个恒温,80度左右的一个湿度,在这种情况下,才利于它的一个发酵,利于微生物过来帮助我们进行发酵。靠空气当中的微生物发酵,总的来讲的话,它是后发酵。

在这个渥堆发酵过程当中,需要隔段时间去测温,超过80了不行,赶紧翻堆,里边儿翻到外边儿,外边儿翻到里边儿去,以后如此反复的话,30天当中至少要翻个六七回。发酵完成后,赶紧拿出来进行干燥,这时候做庄茶就做成了。原则上来讲就可以喝了。

但是,做庄茶还没有结束,后面还要筛选,人工挑选,拼配,压砖分级等,是比较复杂的。比方说康砖茶的原料需要拼配,二级的做庄茶50%,一级的条茶30%,一级的毛庄茶7%,茶梗8%,面茶5%,五种配方得精确到这个这种程度,然后去做康砖。原料好了,再去蒸,蒸了后再去压形,压的时候的话是一个很长的大竹楼,每压到一个分量,中间拿个竹片隔开。整包都压好了,再让它通风自然晾干,一个月以后,再给它倒出来,为什么中间要放那个主板隔开,好掰开,每个单独的就是一小块。原来是一个大长条,现在是一小块一小块,一块包一纸,完了以后再装回那个竹楼里,这样才算完成。

你想想我们描述起来都花了十几分钟,这个过程前前后后制作下,要半年的时间,其实也其实挺麻烦的。在这个藏茶当中,经常说的叫什么5大工序32道小工序,谁要是能背下来,我觉得都是高人。

四、对川茶及藏茶发展的期望

一款藏茶需历经多次“折腾”。其叶子选用偏老,熟化程度更高,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如今,许多人发现喝藏茶时感觉很舒服。记得在以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曾提及,所有的茶大多偏寒凉,唯独四川的茶较为温和,具有药用价值,这是李时珍对它的肯定。

现在来看,四川的茶就如同我之前谈及蒙顶甘露时一样,包括我们所喝到的石花这类茶,味道美妙至极。然而,目前很多人对川茶的了解并不深入。我们所喝到的川茶,往往已披上了其他茶的“外衣”。明明是川茶,却长得跟金骏眉或白毫银针一样。川茶常常为他人做嫁衣,自身产量大且品质过硬。

所以,一直期望我们的川茶,尤其是像藏茶、石花、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茶,能够好好发展起来。也希望大家有时间去成都旅游,然后驱车一小时到达雅安。这里风景秀丽,西蜀天漏的风景特别好。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去这个地方转转玩玩,喝上两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