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传统工艺(原文)

1,普洱茶传统采摘方式和分级

1955年,肖时英到易武去调研,发现云南有一种传统独特的采茶方式,修采,就是修理茶树和采茶相结合。每次采摘,按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标准采下后,要保留一至两片叶子不采,以利于保养茶树。对顶芽以下萌生的侧芽和对夹叶,都要连茎基部“抹采”掉。将肥壮的顶芽与细弱侧芽分开采摘,分开加工。肥壮多绒毛的顶芽可制成高级普洱散茶,用于紧压的洒面茶,较粗老的侧芽制成底茶,这种制法既保留了顶端优势,同时又把茶树修理成柳条,便于采摘。50年代,云南茶科所的陈清华同志做过实验,传统的修采方式可以让单芽增重水浸出物,增加茶多酚含量增加。《我们亲历的云南茶》P162

我们再来看一下人民日报1955年的报道,在勐海,工作队创造了双箩双袋采茶法,把粗细茶分装在两个箩筐和袋袋里,使摘茶的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一倍,并且增加了茶叶的产量。这个先进的采茶法,在南糯山已经推广,不只是山区,坝区也推广开来。55年以前,勐海还没有分级采摘的方式,55年以后,这种方式得到了普及。

我们再来看一下1982年的一个讨论,传统采摘法有的称采顺身茶,有的叫撕采,采回分成尖子和底茶,分别炒揉干燥。这种采法,估计约占全省三分之一的茶园。也就是说到1982年为止,鲜叶采摘分级或者采摘后分级,再加工的方式,在云南的占比比较大。从易武传统的分级采摘,到解放后勐海片区普及分级采摘。

计划经济时期,西双版纳地区青毛茶的采摘是分级进行的,这种采摘方式不止增加了产量,提高品质,还为下一步杀青均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摊晾及提香

我们先来看1973年《云南茶叶生产技术手册》:为了保持原料的新鲜,茶叶采下后必须及时送往加工地点。由于茶叶季节性强,遇茶季高峰,初制设备不足,鲜叶须暂时贮存时,可将茶叶摊放在阴凉地方的篾篱笆上,或盛放在凉筐上,搭架搁置起来,以节省摊叶面积。鲜叶摊贩厚度一般在5市寸左右,存放时须注意翻动散热,且不要贮藏过久,以免裂变。

我们再来看90年代,《茶叶初制加工和收购技术讲稿》。采摘时,不紧握,不紧压,及时收鲜叶放置阴处,及时运转,装青不压,青筐要透气,贮青间要阴凉、清洁,避免阳光直射。鲜叶摊放厚度1520厘米,不易过厚,经常翻动,但翻动要轻。贮青时间不能超过1天,鲜叶付制掌握,“早到早治,顺序付制”。有的茶区提出做到五不、五分开、四及时。五不,不压紧,不换场,不发热,不变质(文中只提到四个)。五分开,级别分开、嫩叶与老叶分开、雨露叶与晴天叶分开、隔夜叶与当天叶分开、变质叶与新鲜叶分开。四及时,及时运送、及时摊晾、及时翻动、及时制造。

《制茶学》安徽农学院主编。1979年以前,摊晾包含在萎凋工艺中,普洱茶鲜叶摊晾也称作萎凋。这个概念造成很多专家学者一直认为普洱茶有萎凋工艺。但普洱茶标准却没有这个工艺,《制茶学》第3版,摊放根据制茶学的要求,含水量减少到70%以后,进行杀青。根据过去的实验,鲜叶在摊晾过程中翻堆48次。用日光短暂的晾晒,制成的干茶会出现花香,茶汤也会变得醇和。这种工艺与萎凋有巨大的差距,但是很多茶区在使用这种提香工艺。

我们在鉴赏茶品时,如果头三泡茶,叶底和汤面香有花香,那么这个茶大概率在摊晾时翻堆过。

 

3,杀青

传统普洱茶杀青工艺。我们先来看1945年,徐方干的记录。用大釜烧热,待火候适宜放生叶入炒,以竹铲反复搅拌,手续须匀和迅速,约7分钟至10分钟。再来看1947年,童依云的记录。炒时锅火不烈。亦不管叶量多少,故茶香低微,半生半熟有之,亦枯亦焦者有之,有时老叶不易炒软,常有加水者。《黑茶通史》。

1950年,陈椽《茶叶制造学》第三册,记录的云南散茶,晒青制作法。茶农制成之毛茶,亦即制饼茶,沱茶之原料,其制作手续以他省的绿茶大同小异,品质以春尖及谷花为最优,二水最劣。炒青:炒釜为一普通大锅,嵌入土灶中。釜深达尺许,下燃柴薪,挨锅热之发红焰时,即将生叶投入釜中,每次约六七斤。两手频频将叶翻转,边炒边加生叶,约10分钟后,茶叶变成黄绿色。柔软而带黏性,取出计每次可炒生叶,八九斤之多。

1960年,王钟音编著的《制茶工艺学》中记录的云南大叶种毛茶。P292的初制章节,杀青:锅子烧至微红,温度在250度以上,即将鲜叶投入,边用手翻动,边加入鲜叶,每锅一次,可以炒鲜叶89斤。炒至叶色变成黄绿,而待粘性时即可取出。一般时间约为10分钟。

1973年,《云南茶叶生产技术手册》中,关于滇青杀青的记录。目前都用人工翻炒,锅温应为摄氏200度左右,投叶量可比炒绿茶时稍多,但要注意翻匀炒透。由于人工翻叶不均,茎叶夹生和蕉叶现象多。

时代是进步的,技术从混乱到逐步统一,也是一个完善的过程。从杀青不均匀,需要加水或者直接用水煮,到分批次加入茶叶把茶炒熟。一直到1973年,整个云南茶产区才统一普洱茶的杀青方式。

杀青方式发展的过程,就是要便捷的把茶叶杀熟、杀透、杀均匀。复原传统工艺,就应该站在过去的生产环境,去了解当时生产环境的弊端,去了解过去为什么会那样做,对于当下我们应该坚持杀透杀熟。因为1973以后,7581熟砖茶、8875428952紫天等说得清的名品,就是这样方式加工出来的。

 

4,避而不谈的工艺,上

 

传统工艺中避而不谈的工艺,上,揉捻。传统的生产工艺是受生产环境所局限的,社会的进步会改进生产工艺,会改变生产方式。但研究传统工艺的人,往往会选择做一个睁眼瞎。他们会选择对他们有利的方式,去扩大宣传,对自己不利的去进行屏蔽甚至喷击,这一切的行为与制作好产品无关,和利益有关。

传统的揉捻方式与现今最大区别是复揉与脚揉。我们看一下40年代到70年代,揉捻工艺变化的资料。茶叶多数团揉成卷条,又把它抖散了来曝晒,借日光将水分驱散,成了半干。又复收起来,加揉一次。以后再晒开晒干,有些能搓揉到三五次的。则茶叶既细致悦目的多,但多数都只揉两次,甚有卡倮夷妇女因手搓吃力,竟有掠其捅裙,用脚来助一腿之力的。以双手按叶子于竹芭上,用力旋转,直至叶卷成条状,然后抖解薄摊于太阳下,约干至五成,复行一次之揉捻曝晒:将揉好的茶叶在日光下曝晒,每隔半点钟翻板揉搓一次,继续揉搓三次。来源:《黑茶通史》书中记载的1937年彭桂萼写的《云南双江之茶叶概括》。

这些记录说明了当时的工艺要复揉,有些甚至用脚来揉。制茶工艺发展到70年代初期,机器制茶开始普及,揉捻方式也开始有了巨大的改变。

无论手工或机揉,均需在揉捻中进行一、两次解块,以保持条索挺直和散发叶温,但不须进行筛分。可提倡分次揉捻,即在日光干燥湿水约四分之一时,进行第二次揉捻;半干时进行第三次揉捻,以提高青茶条索紧卷程度。来源:《云南省茶叶技术参考资料》。

1979年《制茶学》,普洱生茶被划定为晒青绿茶。在绿茶的制作中,热揉是湿热作用。湿热作用对绿茶品质不利。热揉用于手揉,并不影响到茶叶的色香味品质,而用于机揉,茶叶色香味品质就要改变。

所以现在很多人提出,传统工艺杀青完以后进行手工热揉(不要机器)。这是在降低湿热作用对茶内质的影响,也是把茶当做绿茶制作的一种认可。也就是1979年开始,复揉慢慢在减少。

 

5,避而不谈的工艺,下

传统工艺中避而不谈的工艺,下,渥黄。普洱茶七子时代开始以后,每一片七子饼茶中都有一张说明书,这张说明书这样描述普洱茶

云南七子饼茶:云南“七子饼茶”亦称圆茶,系选用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做原料,适度发酵,经高温蒸压而成,汤色红黄鲜亮,香气纯高,滋味醇厚,具有回甘之特点。饮之清凉解渴,帮助消化,祛除疲劳,提神醒脑。

我们今天就来讲一下普洱茶适度发酵的其中一种方式,也是传统普洱茶一直都在使用,但被市场大多数企业排斥的工艺渥黄。首先来看一下1943年的记录,这份记录是云南省立第一茶叶实验场,场长褚守庄写下的《云南之茶叶》,用手揉搓,挨略凉,放于屋内干净地面,使地面吸收其水分。其时间为数小时或达次日。

我们来看一下,肖世英老师1956年,在勐海看到的情况:揉好的茶叶要堆放在竹笆上或竹箩里过夜,就是要进行渥堆。要渥到明天太阳出来,才把茶堆抖散。来源《我们亲历的云南茶》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1973年《云南茶叶生茶技术手册》,茶科所对生茶(过去生茶叫青茶或青饼)的描述:青茶属半发酵茶,系紧压茶原料。我们看一下它为什么被称作半发酵茶?揉后不抖松茶团,即装在茶箩筐里或堆积在摊笆上稍压。这样能使叶尖温度适当升高,起到后发酵的作用,使茶叶滋味醇厚,汤色橙黄。

这一份资料不只是一种记录,也是当时的生产指导手册。直到1974年,他一共印刷了35250册,也就是当时生产初制的人,几乎人手一册。这种指导方式影响了生茶初制工艺,只要你想以好的价格交供销社,就必须这样制茶。

有些人会说这些都是过去式了,这样子做出来的茶,没几个人能喝到,如何验证它能不能存?我们先不说有什么茶品,我们再来看一份1981年普洱茶生产的调查笔记,地道普洱茶的制法接近黄茶,制造工序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烘干或晒干)。

《普洱茶记》这里明确的记录了揉捻后要闷黄,并直接说明了普洱茶工艺接近黄茶,闷黄的工艺主要是湿热作用在起作用。我们知道普洱茶后发酵的定义包含湿热作用,湿热作用可以使茶汤变得醇和,提升香气。这些生产方式,在雷平阳走访西双版纳时也得到了验证。过去,通过复揉,堆积,再揉再堆积,揉捻和渥黄是相结合的,也是大量使用的。

我们所熟知的88青、紫天、7581等,都是经过渥黄工艺的茶品,这些茶除去价格高昂以外,品质也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茶品,原料大多使用了渥黄工艺,这些茶奠定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基础,也是渥黄工艺可存的最好证明。

要是茶友还是想不通,可以去买点现在易武渥黄工艺的茶。

 

6,日晒干燥

普洱茶的核心日光干燥,日光干燥一直是普洱茶被其他产区的人所诋毁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普洱茶是低效粗放的绿茶,是人们不利用先进的制茶技术制造的茶叶。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云南人利用日光来加工茶叶,不是因为生产环境落后,而是茶品品质在得到消费者认可后,生产者的一种坚持。同时,从制茶科学的角度也是一种认可。

我们来看一下建立六大茶类,分类系统的陈椽教授,50年代的看法。用日光直接晒干之茶,叶底极黑,冲成茶浆,有股强烈之兴奋香气,若不过度,并无可憎之感。茶浆平淡之下等茶,苟能利用适当之日晒,则可得较优之浓味。普通以为日晒之成本较为节省,其实不然。如摊放,翻拌,收集等手续,烦而费时。

我们从陈椽教授的书中可以看到,日光干燥的50年代开始,学术界就已经认识到,日光是可以提高香气的,也可以提高品质。在计划经济时代,提高产量是首要任务。但从生产效率来说,日光干燥需要动用的人员较多,操作的步骤叫烘干等工艺费时。如果纯为了增加效率来讲,云南省在制茶推广和指导上,就应该把晒青茶秉弃。但由于消费端认可此茶,所以得到了保留。

我们再来看一下日光干燥和其他干燥方式内含物质变化的分析,日光干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加工68个小时,就能使毛茶的含水量降至10%。干燥的过程在热和残留酶的作用下,多酚类会降低氨基酸和碳氢化合物会增加,也就是茶叶相比其他干燥方式,日光干燥可以增加醇和度,降低涩感,增加协调性。在日光干燥过程中,揉捻叶到干燥叶8个小时的过程中,香气成分由33种增加到100多种。 《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

对于大叶种来说,云南大叶种的优势在于内含物质丰富,但相应的大叶种制成的茶品,在茶汤浓强度,苦涩度方面,也就远远大于小叶种的茶品。云南制茶先辈们利用日光干燥的方式,既提高了茶品的香气,同时降低了苦涩程度,同时大量现存的老茶也验证了晒青茶可以越陈越香的核心工艺。

我们来看一下传统普洱茶晒青工艺的记录和一些历史特征。1950年的记录,若天雨而空气湿润时,常有三数日或十数日,尚不得干燥者,故多发酵、发霉变质之弊。有燃烧柴木于室中,促茶干燥,但茶染烟臭。1960年的记录和50年代的记录类似,也是会出现烟味。

1974年的记录,因雨季或空气湿度大等原因,茶叶会有烟味,老茶人都知道,一直到近几年,布朗山及临沧、保山一些地区的青毛茶,依旧会有烟味。时代在进步,生产环境也在改善,带烟味的茶已经大大减少。但这种味道却是历史发展的味道,带着记忆的韵味。

 

7,拼配和压制

普洱茶传统工艺的魅力,拼配和压制。我们来看一下李佛一,1939年记录圆茶复制的过程,圆茶:圆茶大抵以上好茶叶为之,以黑条做底曰底茶。以春尖包于黑条之外曰梭边。以少数花尖盖于底与面,盖于底部下陷之处者曰窝尖。

盖于正面者曰抓尖,按一定之部位,同时装入小铜甑中,就蒸气受蒸之使柔,倾入特制之三角形布袋,约略揉之。将口袋紧结于底部中心,然后以特制之压茶石鼓,压成四周薄而中间厚,近七八寸之圆形茶饼。过去圆茶复制,除了压制成圆形以外,蒸压前最为核心的就是拼配。

李佛一记录的拼配方式,没有说明用什么山头来拼配,但可以明确看出拼配是用不同等级。不同季节的原料,底茶俗称黑条,产于45月;梭边俗称春尖,产于清明前十天;窝尖一般叫谷花,也就是秋茶。

我们再来看一下童衣云,1947年圆茶复制的记录,先称古花茶七钱余,顷入甑中,次入春尖五分之一,后加全部春尾,放上蒸锅,约1分钟,取下铜甑,用竹片拨动茶叶叶面,及四周夹撒春尖,附商标纸,重新上蒸。又约1分钟,蒸透之茶,倾入布袋,捏紧袋口。在凳上且转且压,使成饼形,于饼之中心,结紧袋口。茶袋平置于地面之压茶板上,以七八寸直径之石鼓压好,茶司立于鼓上,回旋施压,使饼坚硬,至次块茶饼上压时,抖出上一块茶。

还有许多记录都能看出相同的情况,那就是传统普洱茶工艺,需要拼配后再压制。很多人会讲,因为过去生产环境局限,造成普洱茶需要拼配。那从经验论来讲,难道过去的人傻,他们没有想到,一棵树上的茶直接做成茶品来卖?要是市场认可,难道会没有记录?难道会没有茶品留存?

 

8,贮存后发酵

快要消失的普洱茶传统工艺,贮存后发酵。我这里讲的工艺,主要是商家销售前的环节,不是讲二次销售的老茶。李佛一,1939年的记录,佛海一带所产的茶叶,要经过不规则之多次发酵。来源《普洱茶历史文献选辑》。

1952年,《云南省土特产概况》中的记录,揉成各种大小圆扁不同之形状,然后置放高燥的地方发酵。接下来看,1965年,敬昌号,马祯祥,写下民国时期易武产销情况的回忆,行销港、越的多是陈茶,就是制好后存放几年的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有的茶甚至存返二三十年之久。过去的记录,对于发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于发酵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生香让茶汤变得醇和。马祯祥的记录明确的说明,生产单位在制作好茶叶以后,经过多年的存放,让茶汤变得醇和以后销售,这一记录,说明了普洱茶过去就有越陈越香的本质。还有一个就是茶商会存储成品,存放不同年份以后再进行销售,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能让消费者直接品饮。一方面也是降低了消费者存放的风险,因为如果存放的不好,在购买时就能进行议价。茶商为了卖好的价格,肯定要把茶叶存好。我们反过来看,现在的市场很多企业宣传自己独特的工艺,制成的茶品可以存,但是卖的都是新茶,把风险留给消费者。

现如今,山头古树比较火热,大家买到的山头茶几乎都是新茶。茶农得到了福利,但是他们没有完整的体系,保证茶叶存下来能好喝,几乎都是让其喝新,让消费者自我存放,风险也就转嫁给消费者。

既然普洱茶作为一个商品,那么消费者,就应该知道自己买到的是什么。现在喝或者存储后喝是什么样的?但是随着山头热,新茶热,存储成品再销售的企业越来越少,都在卖概念,卖一个说不清的未来。我这里不讲二次销售的老茶,回到今天的主题,我们这个行业消失的不是工艺,而是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