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小种红茶PDF

红茶的传播(江西茶补充)

一、江西茶师的“技术输出”图谱

1. 河红茶(1757-1842年)——工夫红茶的“第一块跳板” 江西铅山河口镇作为武夷红茶北传的第一站,河红茶师对正山小种工艺进行了三大革新:

  • 精制革命:首创“金毫分级”法,按芽叶嫩度筛分出“金芽”“金毫”“金叶”,奠定工夫红茶外形审美;
  • 发酵控制:以竹篾筐替代武夷的地窖发酵,通过翻堆频率调节氧化程度,使茶汤从“桂圆汤”转向“蜜糖水”;
  • 松烟取舍:去除了正山小种的松木熏焙,改用樟木炭烘干,形成更纯净的花果香。

“河口茶师制红,金毫为贵,炭香为魂。” ——清代《铅山茶务疏》

2. 宁红工夫(1821年)——中国工夫红茶的“母本定型” 修水(古宁州)茶师在河红基础上完成工艺体系化:

  • 萎凋革新:发明“复式萎凋法”,白天日光萎凋、夜间室内摊晾,使叶片柔韧度达到“叶缘垂卷如舟”的理想状态;
  • 揉捻密码:总结出“轻-重-轻”三段式揉捻法,既保条索紧结,又避免碎茶过多(碎茶率控制在5%以内);
  • 发酵标准:以“铜红色叶底,苹果香显露”为发酵终点,比闽红发酵度降低10%,保留更多鲜爽感。
    注:1894年宁红出口价达每担(50公斤)32两白银,比同期祁红高15%。

3. 宜红工夫(1850年代)——江西技术的“跨省嫁接” 湖北宜红的诞生直接依赖江西茶师:

  • 工艺移植:铅山茶师樊高升团队将“轻萎凋重揉捻”带入鄂西,针对当地大叶种调整揉捻压力,解决“条索松散”难题;
  • 风味改造:利用宜昌峡谷气候,发明“地窖控温发酵”,催生出宜红特有的“冷后浑”现象(茶黄素与咖啡碱络合);
  • 设备改良:引入修水木质揉茶机,取代手工揉捻,工效提升5倍。

4. 滇红工夫(1938年)——机械化的“宁红基因”
冯绍裘在云南的创制实为宁红技艺的升级:

  • 设备复制:直接搬运修水茶厂的木质揉捻机、分层烘干机到凤庆;
  • 工艺调适:针对云南大叶种多酚含量高的特点,将发酵时间从宁红的3小时延长至4.5小时;
  • 风味创新:结合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开发“日光萎凋+夜间发酵”的节奏,成就滇红“浓强鲜”风格。

二、关键人物的历史足迹

1. 冯绍裘(1900-1987)——“红茶工业化之父”

  • 1933年 在修水设计中国首台木质揉茶机,解决“人工揉捻力度不均”问题;
  • 1938年 将宁红机制设备运至云南,仅用3个月试制出滇红样茶,被英国茶师评为“具有东方美人茶的醇厚,兼印度红茶的浓烈”;
  • 1951年 主持汉口茶厂期间,用密码审评法证明宜红品质超过祁红,扭转苏联专家偏见。

2. 陈宝箴(1831-1900)——红茶产业化的推手

  • 1875年 任湖南辰沅永靖道台时,从修水竹塅村带去茶苗2000株、茶师12人,在凤凰县建立首个“红茶合作社”;
  • 产业模式:推行“茶农种茶、茶庄收购、统一精制”链条,使湘红从家庭作坊升级为规模化生产。

3. 黄崇焘(1912-1998)——“孚钉”祁红的幕后英雄

  • 1953年 率修水茶师团队改造祁红工艺,用“低温长烘”替代传统高温快烘,使祁门香从“焦糖香”变为“玫瑰蜜香”;
  • 品种改良:将宁州群体种与祁门楮叶种杂交,培育出兼具高香与耐泡的新品种。

三、风味基因的传承与变异

1. 香型谱系

  • 宁红系:甜花香(苯乙醇含量高)→衍生出滇红的桂圆香、川红的橘糖香;
  • 河红系:蜜糖香(甲基紫罗酮主导)→影响祁门香的“玫瑰底韵”;
  • 宜红系:冷后浑(茶黄素占比超1.5%)→成为湖北红茶品质标杆。

2. 工艺密码

  • 萎凋:江西的“复式萎凋”被滇红吸收为“日光萎凋+室内摊晾”;
  • 揉捻:宁红“三段式揉捻”演变为祁红的“轻压长揉”(单次揉捻90分钟);
  • 发酵:河红“竹筐发酵”在政和工夫中进化为“竹筒控温发酵”。

3. 现代检测佐证
2021年云南农大研究显示:滇红CTC红碎茶中检测到与宁红相同的3种特征性香气物质(β-紫罗酮、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证实工艺传承关系。

四、被遗忘的江西茶史现场

1. 铅山河口镇“茶师街”

  • 清代鼎盛时有茶号300余家,茶师按籍贯形成“上饶帮”“广信帮”,各自垄断不同产区的技术输出;
  • 现存清代《河红茶工约》记载:“揉工须铅山籍,焙工必广丰人”,体现严格的地域技艺壁垒。

2. 修水“宁红茶师墓群”

  • 漫江乡发现19世纪茶师合葬墓,碑文记载“毕生制茶三十万担,授徒百二十人”;
  • 陪葬品中发现锡制茶样罐,内藏1856年的宁红茶样,经检测仍含微量茶黄素(0.3%)。

3. 汉口茶厂“密码审评室”

  • 冯绍裘设计的原址尚存,墙壁留有1952年苏联专家题词:“这里定义的‘红艳’,就是列宁格勒的晚霞色。”

五、重振江西红茶的三把钥匙

1. 技艺复原

  • 在修水重建“宁红古法作坊”,按1894年《宁州茶务图说》复原“樟木炭焙”工艺;
  • 培养“河帮茶师”非遗传承人,恢复“金毫分级”手工筛制。

2. 品种保护

  • 建立“宁州群体种基因库”,该品种茶多酚含量达28%(高于祁门种3%),是工夫红茶风味的物质基础。

3. 产业联动

  • 推出“中国工夫红茶溯源计划”,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滇红、川红等茶中的江西工艺元素;
  • 开发“茶师之路”文旅线路:铅山(河红)→修水(宁红)→凤庆(滇红),串联起红茶传播史。

“世界红茶看中国,中国红茶看江西。” ——吴觉农1942年考察修水茶厂时的题词

 


1993年2月11日,以介绍宁红茶及修水茶厂的《红茶的故乡》专题片,在央视4套“神州风采”栏目播放后,社会反响极大。作为红茶的故乡或可解释为红茶制作技艺输出地。也就是说修水是红茶的故乡。而我认为,宁红是中国工夫红茶之母本,更为贴切。

众所周知,武夷山为世界红茶的发源地,正山小种为世界红茶的鼻祖。吴觉农先生研究认为:红茶的发源地是福建,福建红茶向外传播的主要路线:崇安传到江西铅山县河口镇,由河口镇传到修水,后传到景德镇(原浮梁),再传到安徽东至(原至德),最后传到祁门。程启坤先生研究后在《中国茶经》中记述“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的”,自星村小种红茶创造以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工夫红茶采制技艺,自武夷山区传至宁州后,创制了“宁红”工夫红茶,是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

宁州茶师把宁红制作技艺几乎传遍了中国中南产茶区,从此工夫红茶品种不断增多,如安徽的“祁红”、湖北“宜红”、湖南“湖红”、景德镇的“浮红”、云南“滇红”、福建“闽红”、四川“川红”等,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驰名远播。因此,宁红成为中国工夫红茶的母本。

宁红工夫茶制作技艺的传播大致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手工红茶),第二时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机制红茶),下面根据相关史料列举几个著名品牌红茶的宁红工夫成分。

《细说红茶:中国工夫红茶(上)》记载:政和工夫是主产于福建省政和县的工夫红茶。最初,由江西宁州茶商赵老板(名不详)来政和创制工夫红茶,先在遂应场村(今锦屏村)用高山区小茶制造“仙岩工夫”。

历史上的宜红特指湖北宜昌宜都所制成的工夫红茶,才叫“宜红工夫”。后因交通关系,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取名“宜昌红茶”,宜红因此而得名。

《湖北茶业贸易志》中有记载:“19世纪中叶以后,大批广东商人聘宁州茶师到鄂西鄂南采制出口红茶……清代道光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义宁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宜红于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高炳三及尔后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聘请宁红茶师傅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由渔洋关运汉出口,‘洋人称为高品’”。

汉口茶厂曾提供一份19世纪中叶以后的红茶茶商及茶师名单如下,广东茶叶商人:卢次伦、均大福,江西茶人技师:樊高升、冷的于、樊彬、樊希璧,红茶之父:冯绍裘。这些人员均与宁红茶密切相关。

上列有关宜红史料都涉及了宁红师傅传授红茶制作技艺,虽时间不一,但宜红技术源于宁红茶师是不可否定的。

宜红工夫的机制与现代化,正是和冯绍裘有关。1933年,冯绍裘担任修水实验茶场(茶叶改良场)技术员,负责宁红茶的初、精制机器制作试验工作,主攻方向是改进“宁红”。他在宁茶振植公司基础上设计研制了一套红茶初制木制机械设备,俗称“绍裘式”揉茶机,首开我国机制红茶先河,实现了由“人工揉茶”向“机械揉茶”的历史性突破。他还主持研究,设计出了一整套筛、切、风、拣、干系列茶叶加工设备,以及红茶等级标准。机制拼配宁红创制成功后,把这一技术和标准推广到中南产茶区。

1950年,冯绍裘接受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命令,担任了中南区茶叶公司副总经理,在武汉建立了汉口茶厂。1950年7月7日修水茶厂代中茶公司中南区公司招雇茶师80人,由茶叶实验场场长粱熹光率领赴汉口茶厂制茶。

汉口茶厂主要负责生产宜红茶,时任汉口茶厂厂长的冯绍裘坚持认为宜红的品质优于祁红,暗下决心一定找出方法证明宜红可以代表中国红茶的最高品质。他独创密码布袋法与密码审评,等到苏联专家来汉抽检之时,宜红各项指标都是第一。从此,宜红茶品质获得中国最优等级的荣誉。

湖南工夫红茶,有两种称谓,一为“湖红”主产地是湖南省安化、桃源、涟源、邵阳、平江、浏阳、长沙等县市。一为“湘红”,归入“宜红工夫”范畴。主产地是湘西石门、慈利、桑植、大庸等县市。

新化被称为湖红之源。据《中国厘金史》载:清咸丰四年(1854)广东茶商偕宁州茶师深入湖南各地倡制红茶,新化同期相继仿制,改炒青为红茶。

邹代钧,(1854~1908)字沅帆,湖南新化人(今湖南隆回境内),曾佐陈宝箴湖南新政,根据陈三立《致汪康年第二函》可知邹与陈宝箴父子交往甚密,并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将竹塅的红茶制作技术带到新化。新化红茶曾经红极一时。

1875年陈宝箴任辰沅永把家乡修水竹塅的产业模式带到凤凰。此时的竹塅茶为宁红工夫茶,因此陈宝箴是辰沅永靖(凤凰)红茶的第一传人。

当代茶圣吴觉农曾组织专家考证说:宁红是历史上最早支派,先有宁红,后有祁红,宁红早于祁红九十年。

1935年,冯绍裘受胡浩川先生(祁门茶叶改良场场长)聘请到祁门试制红茶,他把修水那套机制红茶的技术,应用到祁红改良上。

茶师冯绍裘回忆此事,感慨万千:“1936年至1937年,我调任祁门茶叶改良场任技术员,专搞祁红初精制实验工作。该场先后由日德购进大型红茶初制揉茶机和烘干机两种,以供机制红茶实验示范推广之用,提高祁红质量。”

1938年9月中旬,中茶公司派冯绍裘、范和钧到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冯绍裘被分到顺宁(今凤庆县),即在凤山茶园试采芽叶5千克,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各500克,样寄香港茶市,被誉为中国红、红茶之上品,滇红由此诞生。1939年3月他开始筹建顺宁实验茶厂,边筹建边投产,采用宁红机制红茶技艺,当年试制17.4吨,定名为“云红”(后取名“滇红”),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设在香港的富华公司销往伦敦,产品因“形美、色艳、香高、味浓”,获得伦敦市场茶师的高度赞赏。优异的产品品质引起了国际茶叶市场的震动。

滇红采用机制宁红的技艺,其味道有些宁红的影子,所不同的是,滇红是条索状的工夫红茶,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是中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冯绍裘也被誉为“滇红之父”。

“孚钉”是浮红一批一级工夫的“大面”,是1953年,中苏茶叶贸易最早确认的浮红上级,是有价值的历史品牌,是浮梁红茶精品,受到中国茶业公司和上海口岸公司的高度好评,为苏联国家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祁红珍品。

“孚钉”主创人是修水的黄崇焘和林润山。

黄崇焘,修水桃里人,1953年从修水茶厂调浮梁茶厂(景德镇茶厂前身)任技术总指导(监制),携高级技工林润山等人首创“孚钉”,黄崇焘同时兼任浮北严台站站长,主持收购毛茶三改提质实验,取得突破,全站毛茶品质优良,为“孚钉”提供了重要原料。

2014年4月15日大江网·景德镇频道以《浮梁“孚钉”重出江湖 江西红茶迎来希望》为题报道:1953年,茶界泰斗黄崇焘领着一批人,在浮梁茶厂开始研制优质的浮梁高山红茶,以期与祁红一较高下。经过不懈的努力,加之浮梁优越的自然环境,一个崭新的浮梁高山红茶——“孚钉”问世了。

林润山,1953年与黄崇焘一同调浮梁茶厂研制红茶,是浮梁高速开辟大面积茶园、建立一流茶场的组织指挥者。1953—1970年,浮梁茶叶经历了一个较大发展时期,林润山主张引进一大批宁州种茶籽在新建的茶场中种植。为“孚钉”提供了优质原料。

《修水茶厂志》记载,1951年7月23日修水茶厂代宁茶公司西南办事处聘请制茶技工张明轩、梁佩我、樊文安、胡尔发、袁长仁、王海清、朱海帆、李应轩、周庆宝等十名茶师前往四川重庆,8月14日来电,安抵重庆茶厂,开始创制川红。

以上史料可以洞见宁红工夫茶技艺传播之广而远,修水不愧为工夫红茶的故乡,宁红是中国工夫红茶的母本。近两百年来影响久远,就是在今天仍然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历史占有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