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树的传播
一、茶树起源与早期自然扩散
1. 核心起源地
- 地理坐标:中国西南横断山脉东缘(今云南、四川、贵州交界处);
- 科学依据:
- 野生茶树分布密度最高(云南勐海、镇沅等地发现树龄2700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
- 茶组植物遗传多样性最丰富(云南现存大理茶、厚轴茶等12个原生种);
- 古地质证据:第三纪地层发现茶树花粉化石(距今约6000万年)。
2. 史前自然传播(距今1万年前)
- 水力传播:
- 澜沧江、怒江水系将茶籽带到中南半岛(缅甸、老挝北部出现野生茶树);
- 金沙江-长江水系推动茶树向东扩散至四川盆地。
- 动物传播:
- 鸟类吞食茶果排泄传播(云南至印度阿萨姆的“鸟道走廊”);
- 古代象群迁徙携带(云南至东南亚的“茶树跟随象群”假说)。
二、中国境内的人工传播路径
1. 巴蜀时期(先秦-西汉)
- 路线:云南→四川(雅安、蒙顶山)→陕西(汉中)
- 关键证据:
- 西汉王褒《僮约》(前59年)记载“武阳买茶”,证明四川已形成茶叶市场;
- 陕西汉阳陵出土世界最早茶叶实物(距今2100年)。
2. 长江流域扩张(三国-唐)
- 东线:四川→湖北(宜昌)→湖南(岳阳)→江西(庐山)→安徽(祁门)
- 东晋《华阳国志》载“涪陵郡出茶”,湖北宜昌发现唐代茶灶遗址;
- 南线:云南→广西(六堡)→广东(韶关)→福建(武夷山)
- 南朝《桐君录》记载“广州极南界茶”,福建武夷山汉代已有茶树种植传说。
3. 北方极限传播(宋-清)
- 突破点:河南信阳(北纬32°)、山东日照(北纬35°)
- 宋代苏轼《叶嘉传》记载信阳茶“色味双绝”;
- 清代“鲁茶”记载:崂山道士引种安徽茶种,冬季用草帘防冻。
三、向亚洲邻国的传播
1. 朝鲜半岛(6-9世纪)
- 路径:浙江天台山→朝鲜智异山
- 新罗使节金大廉(828年)携茶籽归国,种植于华严寺周边;
- 高丽时代(12世纪)形成“五行茶礼”,保留唐代煎茶遗风。
2. 日本(9-12世纪)
- 两条主线:
- 佛教路线:最澄(805年)带天台山茶籽种于比睿山→荣西(1191年)引入径山寺抹茶法;
- 贸易路线:明代宁波港向长崎出口武夷茶,影响日本“煎茶道”。
3. 东南亚(14-17世纪)
- 陆路:云南→缅甸掸邦→泰国清迈(现存500年古茶园);
- 海路:福建泉州→越南会安→印尼爪哇(1684年荷兰人引种失败,1731年成功)。
四、全球化的关键跃迁
1. 欧洲(17-18世纪)
- 葡萄牙阶段(1610年):从澳门运武夷茶至里斯本,贵族圈流行;
- 荷兰阶段(1644年):巴达维亚(雅加达)中转站,引发欧洲“茶叶金融泡沫”;
- 英国阶段(1669年):东印度公司垄断华茶贸易,1700年英国人均年消费茶叶1磅。
2. 南亚次大陆(19世纪)
- 印度阿萨姆(1823年):英国发现野生茶树,但商业种植仍用中国茶种(1835年福琼偷运武夷茶苗);
- 斯里兰卡(1867年):咖啡种植园改种中国茶树,1890年产量超印度。
3. 非洲与美洲(19-20世纪)
- 肯尼亚(1903年):英国殖民者从印度引种阿萨姆种,现为全球最大红茶出口国;
- 阿根廷(1924年):从日本引种静冈茶种,独创“马黛茶+红茶”混合饮用习俗。
五、现代科学验证的传播痕迹
- 基因溯源:印度阿萨姆种与中国大理茶遗传相似度达92%(2018年昆明植物所研究);
- 语言化石:
- 英语“tea”、法语“thé”源自福建方言“te”;
- 俄语“чай”、阿拉伯语“شاي”源自北方官话“chá”。
- 考古证据:
-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出土唐代茶叶残渣(丝绸之路实物);
- 瑞典哥德堡号沉船打捞出1745年武夷茶(仍可冲泡)。
六、茶树传播的三大规律
- 气候限定:始终在北纬42°至南纬33°之间的湿润季风区扩散;
- 人货同传:茶种与制茶技工同步迁移(如福建茶师建印度大吉岭茶园);
- 变异适应:
- 向高纬度:乔木→灌木(如信阳群体种);
- 向低纬度:小叶→大叶(如缅甸掸邦种)。
茶种漂流记:一颗茶籽从云南到伦敦的旅程,走了6000年。
虽然我国南部大部分省份都有茶树,都产茶,但是这个茶树的传播呢并不是一开始所有地方都有的,他是由西向东慢慢传播的。
茶树原产自于温带的高山,其实就是云南。茶树的这个移植和传播和政治,经济,交通 气候有密切的关系。云南茶树,就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可能有几千万年了。
1,在我国有记载的首先是四川的茶,叫蜀茶。在那个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少数民族就把这个巴蜀产的茶叶进供给周武王。
这个四川的茶,也是从云南传过来的,具体什么时候呢就没有记载了。
2,在西汉的时候,在四川雅安,有个叫无理真的他人工去驯化了这个茶树,也就是公元前200年左右,也就是蒙山茶。
3,茶树移入四川以后啊,首先就向北迁移去了陕西,陕西当时是西周的政治中心。这里气候比较冷,这里茶树没法生存,然后就沿着汉水转来到了东周的政治中心河南,又在气温温和的河南南部生根了。
4,战国时代,安徽,山东成了政治中心,茶树就再向东迁移。大概在200年左右,河南,山东,安徽的饮茶习惯已经普遍了。
5,三国时期,茶树从四川沿着长江向下传入湖北,又传到湖南,江西。
6,到公元300年左右,西晋呢,饮茶和种茶,就传到了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浙江。
7,福建,最早也是300年之后了,先到福建北。传到福建南呢,到南宋了,从泉州到了福建南,安溪这一带。
7,广东,广西的茶树呢他不是沿着长江,他是直接从云南的水路传入。先从广西再传到广东。传到广东的时间比较晚,你像在陆羽的茶经中了茶经中,很多广东的茶都没有提到。
你看那个广东的凤凰单丛,母树,宋总,不就是宋朝的传说吗,就是鸟嘴茶,也就是说广东的茶到了宋朝才开始普遍。
8,台湾的茶更晚,他不是清朝的时候才从福建传播过去的吗。
另外,1,这个茶树的传播,驯化,演变的过程。是从西向东,也就是说,这个野生种在云南,四川,或者,西部的一些长江两岸,比较多。越向东,野生茶越少人,人工栽培越多。
第二,从这个茶性的角度来讲,你看云南的普洱茶,不就是茶多酚最多嘛,茶气特别足,慢慢往东呢到了这个广东,他这个茶气就变少了,茶的滋味就变淡了,茶多酚变少了。
因为人工栽培的,他始终是选的这种香甜的茶,而不是一种苦涩,茶多酚为主的茶。
3,茶树也从大乔木,演变成小乔木,灌木,从西向东,越来越小。由于高大长得十几米,几十米的长天大树,变成1-2米的灌木。解放后的山东绿茶,高度不到膝盖,就是太冷了要矮化才能生存。
当然这是古代的茶树的传播过程,因为当时交通没这么发达,技术也没这么发达。现在呢,也不能完全按这个规律了,比如说现在广东的有一款红茶叫英德红茶,它就是解放后,直接用的那个云南大叶种红茶做的,他的茶气足,和那个滇红监控的滋味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