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和芳香物质

 

第一集:茶多酚是什么

时长:0:00 – 3:00

画面:美丽的茶园风光,镜头聚焦在茶树的嫩芽上。然后切换到实验室里的茶叶样本。

台词:

主播:“大家知道茶树和其他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吗?

就是茶树里面含有较多的茶多酚哦。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是属于《茶叶生物化学》专业课程研究的领域。对于我们喝茶人来说,只要知道基本的原理和简单的表现形式就行了。

茶多酚和茶多酚的氧化物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茶叶中具有保健功能的成分之一,所以它很重要。没有茶多酚就没有茶。

茶多酚可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 18% – 36%,有些云南大叶种甚至会占到 40% 以上呢。

 

主播:“茶多酚的氧化物是什么呢?

茶叶的鲜叶里有一种多酚类氧化酶,专门氧化茶多酚呢。正常情况下,它们有细胞壁隔着,就像各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一样。做茶工艺里有个揉捻的工艺,这个工艺可有意思了,一方面能让茶汁部分外溢,增加茶汤浓度,更重要的是,通过揉捻,细胞壁会破损,酶和茶多酚就见面啦,它们一见面就反应,茶多酚就会被氧化。茶多酚氧化的形式、深度、广度和氧化产物,就形成了不同品质特征的 6 大茶类。所以说,我们喝茶呀,主要就是喝的茶多酚和茶多酚的氧化物。”

茶叶的本质就是,通过采摘不同品种的茶叶,不同部位的茶叶,再经过合理的工艺,让内含物质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得滋味、香气、健康的物质形成一个最好的协调,是一种平衡的艺术。

所说的内含物质,就是茶叶本身含有的物质,比如茶多酚,氨基酸,糖类等等,表现上就是我们能直观感觉到的,茶叶的腥、香、甜、苦、辣、鲜、爽等等物质。茶叶加工,就是让这些物质到达一个很好的平衡,达到适合人的口感,让我们觉得好喝,并且健康。

 

第二集:茶多酚的分类

时长:3:00 – 7:00

画面:展示儿茶素、酚酸和缩酚酸、花黄素、花青素的化学结构示意图,穿插茶叶冲泡后不同汤色和口感的画面。

台词:

主播:上一集我们了解了茶多酚,这一集我们来看看茶多酚的分类。茶多酚主要分为4类,儿茶素类、酚酸和缩酚酸类、花黄素类、花青素类。

 

主播:1,我们先来说儿茶素类,它也叫黄烷醇,占茶多酚总量的 75% 呢,茶叶的色、香、味都和儿茶素含量的多少有关系哦。茶多酚氧化,也是主要氧化儿茶素。

儿茶素又分为酯型儿茶素和游离型儿茶素两大类。

简单的游离型儿茶素收敛性较弱,味醇或者不苦涩。只占了30%。

而复杂的酯型儿茶素具有强烈收敛性,涩感较重,而且占了70%,所以茶的本质是苦涩的,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大家喝某些茶的时候会发现不仅不苦涩,还有鲜爽感,这是因为除了茶多酚,还有氨基酸的功劳,就是酚氨比啦,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比率,春茶芽头里的氨基酸多,所以茶叶不苦涩。

我们说不苦不涩不为茶,但是我们需要经过加工,让苦涩变成醇和,浓强、甚至香甜等适口的滋味。如果茶叶仅仅只是苦涩,那肯定是不合格的茶。

 

主播:2,再说说酚酸和缩酚酸类,它占茶多酚总量的 10%,是易溶于水的芳香类化合物,这种香很特别哦,是通过口腔感觉到的香气,我们把这种香叫做‘香入水’,和我们平常闻到的香气可不一样呢。我们说岩茶的香是,重水求香,通过茶汤来表达香气,不是闻着香,就是岩茶的工艺让 酚酸和缩酚酸类 这类物质表达得更好。

 

主播:3,花黄素类呢,和茶汤中的黄色有关哦。它占茶多酚总量的 10% 以上,分为黄酮和黄酮醇,花黄素和绿茶的黄绿茶汤是正相关的呢。主要作用是抗氧化剂,对健康非常有宜。老白茶受欢迎,就是因为它的黄酮类物质很多。

 

主播:4,最后说说花青素类。花青素占干物质的 0.01% 左右,但是在紫芽茶中可达 0.5 – 1.0%,也就是说,紫娟茶或紫芽茶的花青素含量是普通茶叶的 50 – 100 倍呢。花青素有明显的辛辣和苦涩的味道,通常对茶叶品质不利。像紫芽种和夏茶的鲜叶,花青素含量增高,如果做成绿茶,滋味苦味较重,品质不好,要是做成普洱茶呢,有一种淡淡西洋参的味道,虽略有苦涩,但风味独特。不过大家可别花高价去买所谓的紫芽茶哦。

陆羽说茶叶,紫者上,绿者次,但是我们说紫茶辛辣、苦涩,口感不好,为什么呢不一样呢?

可能是做茶工艺和喝茶方式不一样,唐朝是蒸青绿茶,而且是吃茶。我们现在是炒青绿茶,是喝茶。具体大家可以研究以下。

 

第三集:茶多酚的含量差异与茶类

时长:7:00 – 9:00

画面:依次展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的干茶、汤色和叶底画面。

台词:

主播:“这一集我们来看看如果用同一种茶叶制作六大茶类,成品茶的茶多酚的含量情况。从高到低依次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这和茶叶的氧化程度成反比哦,因为氧化会破坏茶多酚,未氧化的绿茶茶多酚含量最高啦。”

不过有些青茶的氧化程度比红茶还高,茶叶的分类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按照工艺来分,不是氧化发酵程度。

茶叶就是这么神奇的植物,茶多酚对人体很好,而且茶多酚被氧化后,氧化的产物对人体也非常好。不同氧化程度的产物,对我们都有健康的意义,茶叶绝对是个宝。

4、5千年前,最早利用茶叶价值的布朗族的先祖,就是生活在云南原始森林,就像大家现在火热的哀牢山一样,进去就可能出不来了,要在在一望无际的原始深林生存下来,就是当时的人们懂得如何利用茶叶来治疗身体,才能在湿热、瘴气、蚊虫、疟疾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

 

第四集:茶多酚的氧化物与茶色素

时长:9:00 – 15:00

画面:展示绿茶制作的杀青过程,以及其他茶类发酵过程中茶叶颜色变化的画面,重点展示红茶茶汤颜色和杯壁黄金圈,同时展示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化学结构和颜色示意图。

台词:

主播:前面我们提到了茶多酚的氧化物,这一集详细说说。

你看绿茶,它被称作不氧化的茶,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绿茶有高温杀青的工艺,这个工艺能把氧化酶钝化,当叶温超过 80 度左右,酶就不工作了,茶多酚就完全保留了下来,这就是绿茶啦。

而其他茶类呢,要么不杀青,要么杀青不完全,就保留了部分氧化酶,这样氧化酶就可以继续氧化茶多酚,形成茶多酚的氧化物了。

茶多酚的氧化物主要是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鲜叶的颜色也是随着氧化程度,从绿色,到黄色、红色、深红色这样变化,这就是氧化程度越来越高啦。

主播:在茶叶加工的氧化发酵过程中,叶绿素被大量破坏,产生黑褐色物质,而且茶叶中的蛋白质、果胶、糖等物质结合,使茶干茶呈褐红色或乌黑色,所以被氧化的茶叶,叶底呈红色、褐色。

茶叶中的茶多酚被氧化后,依次生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

主播:茶黄素是由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化缩合而来,是红茶中的主要成分。它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鲜明的橙黄色,具有较强的刺激性,辛辣味、收敛性强,对茶汤颜色的亮度、鲜爽度和口感的浓烈方面都有作用,是红茶的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还被称为人体的‘软黄金’呢。

主播:茶红素呢,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是构成红茶汤色(红度)的主体物质,对茶汤滋味与浓度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是发酵程度过高,就有损品质啦,会使滋味淡薄,汤色变暗;而发酵程度过低,汤色红浓度又不够。合格红茶的发酵程度是茶黄素(TF)/ 茶红素(TR)=10 – 15 哦。在这里平衡的艺术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所以金骏眉这类采摘等级高的红茶发酵程度低,茶汤更多是金黄、橙黄,以黄色为主。而工夫红茶原料老,发酵程度高,茶汤是鲜红、橙红,以红色为主。黑茶呢就是酒红色、深红色。就是不同原料,在制作工艺上有不同,发酵程度的不一样。

 

主播:茶褐素是深褐色,易溶于水,它是造成红茶汤色发暗、发酵过度的原因,深褐色过多,多茶叶的品质一般是不好的。

黑茶比较特殊,它的发酵,除了有红茶的氧化过程,还有外来微生物的参与。我们在加工时,将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微生物杀死,让有益于人体的微生物保留下来,黑茶也是非常健康的。

主播:如果用同一种茶制作出六大茶类,茶也的氧化发酵程度从低到高依次是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茶叶芳香物质知识课堂》脚本

第一集:芳香物质概述与香气方向

时长:0:00 – 5:00

画面:展示各种茶叶干茶画面,从鲜叶到不同茶类的干茶,然后切换到乌龙茶摇青、红茶发酵、绿茶杀青等制茶工艺画面。

台词:

主播:今天我们要聊的是茶叶中的芳香物质。

这些芳香物质虽然只占干茶的 0.005% – 0.03%,含量少,但却是构成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呢。它们的特征是多变,在加工过程中会形成多种香气,到现在发现的茶香就有 700 多种哦。

鲜叶中有 80 种香气物质,绿茶有 260 种,红茶有 400 种,而乌龙茶最多,有 500 种呢。

而且大多数醇类具有花香或果香,大多数酯类具有熟果香。

像乌龙茶中的凤凰单丛,俗称为茶中香水,这都和乌龙茶的做青工艺相关,多次、反复的摇青,就像一个香气的加工厂,能形成大量的芳香物质。

主播:茶叶香气在工艺上,产生有 3 个主要方向,

1,不发酵的绿茶,其香气形成机制以热效应作用为主,就是温度,这里面就涉及到香气物质的沸点啦。

2,全发酵的红茶呢,香气形成机制以脂质降解作用为主,就是发酵,发酵阶段,脂质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降解反应。

3,而半发酵的乌龙茶,香气形成机制以水解作用为主,以糖苷形式存在的结合型香气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水解,香气化合物就游离出来啦。

至于白茶、黄茶、黑茶,也可以按发酵程度进一步分类,白茶和黄茶接近绿茶,黑茶更靠近红茶。

 

第二集:热效应(绿茶)与相关香气物质

时长:5:00 – 12:00

画面:展示绿茶制作过程中的摊放、杀青、炒青等详细步骤画面,同时呈现不同温度下香气变化的示意图,以及各种香气物质的化学结构模型。

台词:

主播:我们先来详细说说热效应。在高温条件下形成香气物质,就像炒菜一样,炒的菜比煮的菜更香。

还原糖(像葡萄糖)与氨基酸或蛋白质会发生反应。通过美拉德反应,也就是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间的反应,会形成吡嗪类(bǐ qín)、吡咯类(bǐ luò)及呋喃类(fū nán)、糠醛类等焦香、甜香物质。

温度的变化,使得茶叶产生了一系列的香气变化,从清香到海苔香(就像蒸汽那种感觉),再到嫩香(特别是高山茶的那种嫩香),然后是花香(花香对应的沸点在 150 – 200 度哦),接着是果香(沸点 230 度)、板栗香(沸点 237 度)、熟栗香(像玉米香、熟谷物香),还有豆香(高火炒的话沸点 240 度,不过实际炒茶 170 – 200 度左右),再到火香、焦香。有句话叫‘中火炒出板栗香,高火炒出豆香’。

 

主播: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香气物质,就是青叶醇(顺 – 3 – 己烯醇),它在茶叶所有香气物质中含量最高,能占到鲜叶芳香物质的 60% 左右,沸点在 157°C。

当青叶醇浓度高的时候,有强烈的青草气,浓度低的时候,就有清香的感觉。

在杀青过程中,一部分青叶醇会挥发。而且,在绿茶摊放和红茶萎凋过程中,一部分青叶醇会发生异构,形成反式青叶醇,反式青叶醇具有清香味哦。

所以大家看,萎凋的过程中,茶叶就会逐渐由青臭气变成清香味。

 

这就是为什么白茶萎凋时间要长,如果不到位,时间不够,就有可能有青气。

另外,白茶要想后期有转化,就得保留多酚氧化酶,烘焙的时候温度不能太高,因为多酚氧化酶在 70 – 90℃左右时会逐渐失去活性,所以要低温烘焙,这样后期才有转化的价值。

你看,这里又体现了平衡的艺术,要么有青气,要么没有存放价值。它的工艺步骤虽然简单,但操作起来不容易,需要更多的经验,就像炖汤一样,得小火慢炖,萎凋时间要长,烘焙时间也要长,而且温度要低。

 

相比之下,绿茶看起来工艺复杂一些,步骤多,有萎凋、杀青、揉捻、干燥,但其实绿茶的制作时间是最短的,只要掌握好火候,杀青到位,炒青绿茶基本上 1 天就能做完啦。

还有一些常见的芳香物质的我们知道就行了,苹果香、玫瑰香、花香、果香。一般来说花香的沸点低,果香的沸点高。所以茶叶长期保存的时候花香更容易挥发,而果香可能保留,不过时间再长,香气可能都挥发了。

老茶的鲜爽和香气都比较低,这是本质规律,香气容易挥发,所以最好密封保存茶,而且越存越香本质上是个伪命题。

 

主播:除了青叶醇,还有其他一些香气物质。像花香对应的温度在 150 – 200 度,果香在 230 度左右,还有豆子香。

还有苯甲醇,它具有微弱的苹果香气,沸点 205°,在鲜叶及各类茶中都有。

苯乙醇呢,具有玫瑰香气,沸点 220°C,在鲜叶和成品茶中都存在,而且含量随嫩度的增加而增加。

己烯醛占茶叶芳香油的 5%,沸点 150 – 152°C,具有花香,在红茶和乌龙茶中较多,绿茶中很少检测出来。

肉桂醛沸点 252°C,具有肉桂香气。香草醛沸点 204 – 208°C,具有花香味

香叶醇沸点 199 – 230°C,具有玫瑰香气,祁门种的香叶醇含量高于普通种几十倍,所以祁门红茶有玫瑰香,这是祁红玫瑰香的特征物质之一。

橙花叔醇沸点 276°C,具有木香、花木香和水果百合香韵,是茶叶中重要的香气成分,尤其是乌龙茶及花香型高级名优绿茶的主要成分,它的含量多少和茶叶的香气品质直接相关,在乌龙茶的晒青、做青及包揉中明显增加。

 

第三集:水解(乌龙茶)与偶联氧化(红茶)

时长:12:00 – 16:00

画面:展示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化合物水解的动画示意,以及红茶发酵过程中脂质降解的动态画面。

台词:

主播:“上一集我们说了绿茶的香气形成机制,这一集我们讲讲乌龙茶和红茶。先看乌龙茶,它的香气形成主要是水解作用。以糖苷形式存在的结合型香气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水解,像橙花叔醇(chéng huā shū chún)、香叶醇、芳樟醇等具有花果香的香气物质就游离出来啦。这个过程比较慢,所以乌龙茶的制作比较复杂,岩茶一般要遥香7-9次。整个工艺时间长达半年左右。你看绿茶1天就做完了,岩茶价格贵也是有原因的。

主播:“再说说红茶,红茶在发酵过程中,通过发酵引起脂类物质质降解,茶叶内含物质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香气。随着发酵程度从低向高,香气分别是青草香、清香、板栗香、清花香、浓郁花香、花果香、果香、熟果香、甜香、陈醇香。”

 

第四集:茶叶香气的分类与好香气的形成

时长:16:00 – 20:00

画面:展示不同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和加工工艺的茶叶画面,体现品种香、地域香和工艺香的特色。同时展示茶叶中中低沸点和高沸点芳香物质的图表。

台词:

 

主播:我们来了解茶叶香气的3个来源,这个大家都知道

首先是品种香,每种茶树品种天生就自带独特的香气,这是由茶树原叶本身决定的。比如金萱有奶香,铁观音有兰香。

然后是地域香,每个茶树生长的环境不同,形成的香气也各具特色。像绿茶中的西湖龙井有豆香,安化黑茶有松烟香,这些能直接判断出地方特点的茶都有地域香。

还有工艺香,不同的制茶工艺也会影响茶叶的香气。比如通过高温彻底激活茶叶中芳香类物质的工艺,像乌龙茶或者高温发酵的红茶,都属于工艺香型。

 

加工技术是形成茶叶良好香气的关键哦。

品种、环境决定了茶叶品质的下限,而工艺决定了它的上限。

也就是说好的工艺,才能发挥茶叶的优势特征。

 

 

 



 

1,茶多酚

(1)茶多酚介绍

茶树和其它树的主要区别,就是因为茶树里面含有较多的茶多酚。

茶多酚占茶叶干物 质总量的18%~36%,有些云南大叶种会占到40%以上。

茶多酚和茶多酚的氧化物,对茶叶色、香、味的形成影响很大,对人体生理也有重要的健康意义。

茶多酚的氧化物是什么呢?

茶叶的鲜叶里有一种多酚类氧化酶,专门氧化茶多酚的,正常情况下有细胞壁隔着,茶多酚和酶,各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

做茶工艺有个揉捻的工艺,一方面是让茶汁部分外溢,增加茶汤浓度。其次,通过揉捻让细胞壁就会破损,酶和茶多酚就会见面, 它俩一见面就反应,茶多酚就会被氧化。

茶多酚的氧化的形式、深度、广度和氧化产物,形成了不同品质特征的茶类,就形成了6大茶类。

我们喝茶呢,就是喝的茶多酚,或者是茶多酚的氧化物。

 

(2)茶多酚的分类?

儿茶素类、酚酸和缩酚酸类、花黄素类、花青素类。

 

1)儿茶素类,也叫黄烷醇,占茶多酚总量的75%,茶叶的色、香、味都与儿茶素含量的多少有关系。

儿茶素分为酯型儿茶素和游离型儿茶素两大类:

复杂的酯型儿茶素具有强烈收敛性,苦涩味较重;绿茶为什么不苦涩,除了茶多酚还有氨基酸,酚氨比,绿茶氨基酸多,所以绿茶不苦涩。

而简单的游离型儿茶素收敛性较弱,味醇或不苦涩。

2)酚酸和缩酚酸类

占茶多酚总量的10%,为易溶于水的芳香类化合物,就是通过口腔感觉到的香气,这种香叫做“香入水”。

这是能感觉到的香,不是那种能闻到的香气。

3)花黄素类

与茶汤中的黄色有关。

占茶多酚总量的10%以上,分为黄酮和黄酮醇。

花黄素与绿茶的黄绿茶汤正相关。

4)花青素类

花青素:占干物质的0.01%左右,而在紫芽茶中可达0.5~1.0%。

也就是说,紫娟茶或紫芽茶的花青素含量是普通茶叶的50~100倍。

花青素有明显的辛辣和苦涩的味道,通常对茶叶品质不利。

 

紫芽种和夏茶的鲜叶,花青素含量增高。如果做成,

绿茶:滋味苦味较重,品质不好。

普洱茶:有一种淡淡西洋参的味道,虽略有苦涩,但风味独特。

但是,也不值得花高价来买所谓的紫芽茶啊。

(3)茶多酚的含量由高到低

如果用同一种茶叶制作6六大茶,成品茶的茶多酚的含量从高到底依次如下:

·       绿茶

·       白茶

·       黄茶

·       青茶

·       红茶

·       黑茶

这和茶叶的氧化程度成反比,氧化会破坏茶多酚,未发酵的绿茶茶多酚含量最高。

(4)茶多酚的氧化物

你看绿茶,称作不氧化的茶,为什么不氧化呢,就是因为绿茶有高温杀青的工艺,把氧化酶钝化了,叶温超过80度左右,酶就不工作了,茶多酚就完全保留了下来。这就是绿茶。

其它茶类呢,要么不杀青,要么杀青不完全,就保留了部分氧化酶,这样氧化酶就可以继续氧化茶多酚,形成茶多酚的氧化物了。

茶多酚的氧化物,主要是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鲜叶的颜色,也是随着氧化程度,从绿色,到黄色,红色,深红色。这样直观的颜色变化,就是氧化程度越来越高。

在茶叶加工的发酵过程中,叶绿素被大量破坏,产生黑褐色物质。另外,茶叶中的蛋白质、果胶、糖等物质结合,使红茶干茶呈褐红色或乌黑色,所以红茶叶底呈红色。

红茶茶汤中部分茶多酚被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茶黄素呈橙黄色,茶红素呈红色,所以红茶的茶汤为橙红或红色。

茶黄素与红茶的橙黄茶汤成正相关。红茶的汤色要求红艳明亮,但红茶泡的不是很浓时,是红橙明亮,在杯壁有明显的黄金圈。红茶茶汤中表现出来的黄色或橙色,主要是红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氧化产生的茶黄素,而不是花黄素类物质。

茶黄素(TF)

性质:茶黄素是由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化缩合而来,是红茶中的主要成分。

特点: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鲜明的橙黄色,具有较强的刺激性,辛辣味、收敛性强。茶黄素对茶汤颜色的亮度、鲜爽度和口感的浓烈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红茶的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

功能:茶黄素被称为人体的“软黄金”。

茶红素(TR)

性质: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是构成红茶汤色(红度)的主体物质,对茶汤滋味与浓度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特点:发酵程度过高,有损品质,使滋味淡薄,汤色变暗。而发酵程度过低,汤色红浓度不够。

合格红茶的发酵程度:茶黄素(TF)/ 茶红素(TR) =  10 – 15

茶褐素(TB)

特点:深褐色,易溶于水,是造成红茶汤色发暗。发酵过度。

如果用同一种茶计制作岀六大茶类,那么茶色素的含量哪个多?由低到高:

·       绿茶

·       白茶

·       黄茶

·       乌龙茶

·       红茶

·       黒茶

以下是关于茶多酚的文本介绍,我需要将这篇文章改成口播脚本,需要根据内容分成几集。

 

2,芳香物质

占干茶的0.005%-0.03%,虽然含量少,但是构成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特征是多变,加工过程会形成多种香气,现在发现的就有700多种茶香。

·       鲜叶:80种;

·       绿茶:260种;

·       红茶:400种;

·       乌龙茶:500种;

其中乌龙茶的香气最多,凤凰单丛俗称为茶中香水,祁门红茶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这与乌龙茶的做青工艺相关,多次、反复的摇青,形成大量的芳香物质,简直就是香气的加工厂。

 

(1)茶叶香气的3个方向: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

以不发酵为目的,如绿茶,其香气形成机制以热效应作用为主;(香气物质的沸点)

以全发酵为目的,如红茶,其香气形成机制以脂质降解作用为主;(在红茶发酵阶段,脂质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降解反应。)

处于两者之间的半发酵目的,如乌龙茶,其香气形成机制以水解作用为主。(以糖苷形式存在的结合型香气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水解,香气化合物游离出来)

至于白茶、黄茶、黑茶,也可以按发酵的目的进一步分类,白茶和黄茶接近绿茶,黑茶更靠近红茶。

 

1,热效应(绿茶)

还原糖(如葡萄糖)与氨基酸或蛋白质。

在高温条件下,通过美拉德反应(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间的反应)形成吡嗪类(bǐ qín)、吡咯类(bǐ luò)及呋喃类(fū nán)、糠醛类等焦香、甜香物质。

清香 → 海苔香(蒸汽)→ 嫩香(高山)→ 花香(150-200度沸点) → 果香(230度沸点)→ 板栗香(237度 沸点) → 熟栗香(玉米香,熟谷物香)→ 豆香(高火炒 240度沸点,实际炒茶170-200度左右)→ 火香 → 焦香

『中火炒出板栗香,高火炒出豆香』

(1)青叶醇 (顺-3-己烯醇):在茶叶所有香气物质中,含量最高,占鲜叶芳香物质的60%左右,沸点在157°C。

当青叶醇,浓度高时,具有强烈的青草气;低浓度时,有清香的感觉。在杀青过程中,一部分挥发。

另外,绿茶摊放和红茶萎凋过程中,一部分发生异构,形成反式青叶醇,而反式青叶醇具有清香味。所以萎凋的过程,茶叶逐渐由青臭气变成清香味。就是要放的时间长,所以白茶的萎凋不到位,时间不够,就有可能有青气。

白茶要想后期有转化,就是要保留多酚氧化酶,烘焙的时候,温度就不能太高,多分氧化酶70 – 90℃左右时会逐渐失去活性。

要低温烘焙,后期才有转化的价值。

白茶就是一个平衡的艺术,要么有青气,要么没有存放价值。工艺步骤简单,但是操作起来,不容易,需要更多的经验。炖汤一样,小火慢炖。萎凋时间要长,烘焙时间也要长,要低温。

绿茶看起来工艺复杂一些,步骤多一些,萎凋、杀青、揉捻、干燥,但是绿茶的制作时间是最短的,只要掌握好火候,杀青到位,炒青绿茶,基本上1-2天就做完了。

(2)花香,150-200度

(3)果香,230度,豆子香

(4)成熟叶子中的香气物质含量最多,乌龙茶没有用芽头做的,也不能采茶梗。

(5)苯甲醇:具有微弱的苹果香气,沸点205°在鲜叶及各类茶中。

(6)苯乙醇:具有玫瑰香气,沸点220°C。存在于鲜叶和成品茶中,含量随嫩度的增加而增加。

(7)己烯醛:占茶叶芳香油的5%,沸点150~152°C,具有花香。红茶和乌龙茶中较多,绿茶中很少检测出来。

(8)肉桂醛:沸点252°C,具有肉桂香气。

(9)香草醛:沸点204 – 208°C,具有花香味。

(10)香叶醇:沸点199~230°C,具有玫瑰香气,祁门种含量高于普通种几十倍,因而是祁红玫瑰香的特征物质之一。

(11)橙花叔醇:沸点276°C,具有木香、花木香和水果百合香韵。是茶叶中重要的香气成分,尤其是乌龙茶及花香型高级名优绿茶的主要成分,含量多少与茶叶的香气品质直接相关。在乌龙茶的晒青、做青及包揉中明显増加。

 

2,水解(乌龙茶)

以糖苷形式存在的结合型香气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水解,香气化合物游离出来,如橙花叔醇、香叶醇、芳樟醇等具有花果香的香气物质等。

 

3,偶联氧化作用引起的脂质降解(红茶)

茶叶发酵过程中,茶叶内含物质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香气。发酵程度从低向高,香气分别是,青草香,清香,板栗香,清花香,浓郁花香,花果香,果香,熟果香,甜香,陈醇香。

 

(2)茶叶的香气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       品种香:每种茶树品种天生自带独特的香气,这是由茶树原叶本身决定的。

·       地域香:每个茶树所生长的环境不同,形成的香气也各具特色。例如,绿茶的西湖龙井、豆香和安化黑茶的松烟香,这些能够直接判断出地方特点的茶都可以称之为地域香。

·       工艺香:不同的制茶工艺也会影响茶叶的香气。例如,高温彻底激活茶叶中芳香类物质的工艺,如乌龙茶或高温发酵的红茶,都属于工艺香型。

 

(3)好的香气是如何形成的?

茶叶中芳香物质主要有中低沸点和高沸点两大类,中低沸点的芳香物质,如青叶醇等具有强烈的青草气,广泛存在于鲜叶中,因此杀青不足的绿茶往往具有青草气;而高沸点的芳香物质,如苯甲醇、苯乙醇、茉莉酮和芳樟醇等,都具有良好的花香,它们主要是鲜叶经加工后形成的。200°C以上的高沸点的芳香物质具有良好的香气,如苯乙醇具有苹果香,苯甲醇具有玫瑰花香,茉莉酮类则有茉莉花香和芳樟醇具有特殊的花香。因此,加工技术是形成茶叶良好香气的关键。

如大多数醇类具有花香或果香,大多数酯类具有熟果香。

强调,自然性。

(4)典型香气

1,不同的茶树品种:

·       金萱,奶香

·       铁观音,兰香

·       祁门红茶,玫瑰花香

·       阿沙姆红茶,阿沙姆香

2,不同加工工艺

·       绿茶,清香

·       红茶,甜香

·       黑茶,陈香

3,不同生长环境

·       屯溪绿茶,栗香

·       龙井,清香

·       高山绿茶,嫩香

 

茶多酚:涩

氨基酸:鲜爽

糖类:甘

咖啡碱:苦

部分氨基酸还表现出一定的良好香气,如腥甜、海苔味、鲜甜、紫菜气味等等。